1979年创刊, 月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编辑单位:《化学教学》编辑部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主  编:戴立益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5-662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1-1006/G4
邮发代号:4-324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11-10
  
  • 全选
    |
  • 尉根生
    2025, 47(1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其培育需要理论、载体与实践的系统化整合。通过建构“意识—行为—价值”三层次素养模型,解析“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本质、要素和价值;基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揭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内容的具象表征,从而提出“三线驱动”的教学策略。研究表明,理论建构需回应科学教育的价值诉求,实践路径则要加强教材内容开发与教学策略应用。


  • 晋婧, 刘鹂
    2025, 47(11):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在促进学生化学知识建构、思维发展与价值观形成方面具有独特育人价值。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中SSI内容编排梯度化,知识融合系统化,主题设计多元化,精准回应了课程标准对SSI教学在素养培育、内容设置以及学业评价三个方面的要求。在进行SSI教学时,可通过优选议题内容,聚焦情境提炼问题;精析议题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扎实跨学科融合,拓宽议题研究思路;加强过程调控,提升议题参与效度的途径提升教科书中SSI内容的实践效能。
  • 阮北, 陈迎笑, 李艳灵
    2025, 47(11):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自编问卷,对河北省193名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情境认知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情境认知水平整体较高,但在“情感””“ 呈现形式” “全面性” “可接受性”维度存在局限。教龄、培训及竞赛经历是主要影响因素,并为提升教师教学情境认知提供了实践建议。


  • 金雄鹰, 蒋永贵
    2025, 47(11):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LS-SEM模型探讨高中生“原子结构”学习成效的影响因素,发现化学自我效能感、化学空间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及教师支持是重要因素。化学空间能力对学习成效影响最大,同时化学自我效能感在多个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直接影响化学自我效能感和化学空间能力,进而影响学习成效。教师支持通过影响学习策略和态度对学习成效产生积极作用。研究建议教师要因材施教,强化空间能力训练,优化学生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学习成效。


  • 王云霞
    2025, 47(11): 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学生认知、情感和发展三大需求为导向,构建”需求收集-动态干预-协同发展”的课内外协同学习模式。通过开发多元化的分层课程体系、创设高效化的课内外联动机制、借助智能化平台实现精准交互,从内容供给、过程落地、技术支撑三个维度形成课内外交互赋能策略。 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及效果,为化学学科落实“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提供了实践路径。


  • 王云生
    2025, 47(11):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情境创设要求,从教学实践层面探索化学学科复习课的教学情境创设的功能、基本要求和提升复习课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 邹国华
    2025, 47(11): 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的核心概念,但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存在困难,这与教学过程中未关注氧化还原知识的结构化有关。氧化还原知识结构化包含知识本体结构化、认知结构化、实践结构化三个维度,为更好地实现这三重结构,教学中要整合多模态资源,增进知识学科理解;重视认知经验的解构与重组,归纳认识视角与程序;在情境中实践运用,并建构知识运用的程序和模型。


  • 申燕
    2025, 47(11):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复习难点,基于试题研究构建教学整体框架,以相关概念的逻辑结构为基础引发问题链,引导学生在递进式问题解决中形成推断结构片段并确定位置关系的具体方法,提炼问题解决的系统思路。前后测试结果表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孙凤艳, 李发顺
    2025, 47(11): 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有机化学与结构、原理和实验模块融合复习”为载体,探讨如何让学生实现从学过、学会到会用、会学的进阶。选取20251月浙江省选考20题部分内容,设计“用结构解释与预测””  “用性质分离与提纯” “用原理调控与合成”等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学过到学会、学会到会用、会用到会学的实践,通过“学会、会用和会学”的再实践活动,诊断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素养,以适应未来的学习。


  • 杨小祥, 杨玉琴, 王军, 张惠萍
    2025, 47(1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同分异构体”复习为例,探讨化学思维历程导向的课堂实施路径,引导学生破译“分子奶茶”的秘密。通过教学监测、课前与课后调研、课后作业分析,总结成效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三级支持体系、优化思维训练路径和完善三维评价机制的改进方向。
  • 杨俊, 田琪, 程萍
    2025, 47(11):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Mg(OH)2处理酸性废水为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常规实验与数字化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认识难溶电解质存在溶解平衡及其溶度积常数,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在深化理解化学概念的同时体会化学实验在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 周昌林
    2025, 47(11):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实验探究反应体系为实现特定的探究目标而构建,涵盖参与反应的物质、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及观测手段等要素。分析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反应体系的建议性要求,对比新旧教材某些反应体系的变化,提出选择合理反应体系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探究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通过实例探讨实验探究反应体系的选择原则,如目的性、科学性、可重复性与易观察性、简约性与安全性等。在化学反应原理实验教学中适当组织有关物质、条件、装置和观测手段、构建合理的反应体系开展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物质转化的本质和规律,提升化学反应思维能力。


  • 张钶棋, 曾玺睿, 张颖
    2025, 47(11):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典“蓝瓶子”实验基础上,将蝶豆花瓣中提取的天然花青素溶液加入到亚甲基蓝和葡萄糖/氢氧化钠溶液体系中,花青素分子能调节溶液呈现墨绿色-草绿色-金黄色-墨绿色的周期性颜色变化的“绿瓶子”实验效果。实验还探究了“蓝瓶子”实验和自组织图案结构的形成,并直观展示了花青素调节的“绿瓶子”实验的有趣现象。将花青素溶液作为变色调节剂引入“蓝瓶子”实验,实验步骤简单、直观,提高了实验的趣味性和拓展性。
  • 陈杨儒
    2025, 47(11):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新制氢氧化铜检验葡萄糖实验进行改进。基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并释放热量的特性,室温下往硫酸铜晶体中依次加入葡萄糖溶液和过氧化钠粉末,可快速产生砖红色沉淀。通过对照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对试剂用量进行了优化。改进后的实验无需加热,具有反应时间短、试剂用量少、成功率高、操作便捷等优点,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 朱马尔, 刘永珍, 兰涛, 杨逸骁
    2025, 47(11):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现有洛伦兹力演示仪在跨学科教学中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物理与化学融合的实验装置。该装置以电镀池为核心,利用絮状Cu(OH)2包裹深蓝色[Cu(NH3)4]2+配离子作为示踪剂,直观展示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状态。通过优化电解质成分(饱和CuSO4溶液滴加浓氨水形成铜氨配合物)和操作流程,显著提升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和可控性。同时,结合该装置原理,分析洛伦兹力在工业电解水中的应用:磁场驱动液体旋转加速电极气泡脱落,可有效提高电解效率约3%


  • 程洁銮, 李健荣
    2025, 47(11): 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教材中“化学平衡移动”实验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基于注射器、鲁尔接头和鲁尔外旋四通相连、结构紧凑的多功能“十字”装置。该装置装入NO2为核心介质,实验集成了压强、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一体化探究。同时,通过压强传感器和智能手机色度分析等手段,直观获取实验过程的细微变化,能加强学生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


  • 陈少玲, 胡浪华, 姜建文, 钟声亮
    2025, 47(11): 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命题者的得力助手。以有机化学试题命制为例,提出基于试题命制模型AI辅助试题命制流程,包括梳理考查内容、确定考查要求、遴选考查情境、设计试题,通过多轮人机对话对生成内容进行优化与迭代,最后对生成内容进行评估等。研究发现,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提高试题命制效率,通过设计精确提示语、多轮对话,有利于提高试题质量,其生成结果仍需要人工把控。


  • 苏振华, 徐泓, 丁宏宇
    2025, 47(11): 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烷基作为有机物中最常见的基团,当与不饱和碳原子或碳正离子等相连时,表现的给电子效应归因于超共轭效应的主导。在比较有机物的酸碱性时,综合考虑烷基的超共轭效应及溶剂化效应的影响,中学教材一般会将烷基简化处理为给电子基。但在学习迁移中,许多问题的解释只有假定烷基相对于H具有诱导吸电子效应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