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变化观建构要求,在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基础上,建构了初中化学变化观内涵,明晰了变化观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学习要求和地位,提出了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目标指向变化观” “情境问题涉及变化观” “科学探究聚焦变化观” “问题解决应用变化观”的教学策略。
科学跨学科概念已成为综合和分科科学的共同目标。阐述跨学科概念“稳定与变化”的基本内涵和学科关联,对初中人教版科学分科教材中“稳定与变化”的有关内容展开构建分析,发现分科教材中“稳定与变化”的内容构建模式主要有四种,学科核心概念独立发展为最主要的构建模式,教材中跨学科概念的融入与落实仍有待改进。基于跨学科概念的四大构建模式分析跨学科概念构建的现存问题,并据此提出科学分科教材落实跨学科概念的编写建议。
实施跨学科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阐释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基于“目标-过程-支持-评价”四个维度分析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提出不同整合视角下的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和操作框架,为一线化学教师在“双新”背景下进行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提供实施建议。
设计科学本质课堂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科学本质的内涵、呈现方式、呈现情境对 20节中学化学优质课进行编码分析。研究发现课堂中体现出的科学本质要素不均衡,呈现方式以“显性-交流型”和“隐性-交流型”为主,呈现情境以科学探究情境为主,在科学探究情境中更易以“交流型”出现,在科学史情境中以“隐性-直现型”为主。
采用非对等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研究法,以浙江省某初中8年级学生为对象,以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内容为载体,探究绘画学习策略对促进中学生化学概念理解的影响。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和NVivo软件,结果发现:绘画学习策略能有效促进初中生对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概念理解,但各维度的提升效果不同, “微观”维度的效果明显,而“宏观”和“符号”2个维度虽有提升,但效果不显著。
以船舶废气中SO2的脱除工艺设计为项目化学习情境,通过三个子任务:分析船舶废气的主要成分及危害、设计船舶废气中SO2的脱除工艺、探究船舶废气脱硫新工艺的学习,引导学生构建并利用硫及其化合物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的结构化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PCB的制备及其废液处理”是综合运用化学、物理和工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式学习。学生经历探究印刷电路板的制备原理、电路板的制备及应用、处理蚀刻废液与展示回收后的产品三个板块的学习任务,将电路、价-类二维图、物质结构、环保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印刷电路板实际问题的知识结构,建立“蚀刻液的选择和废液处理”的认识思路,以及“物质变化与转化、结构决定性质、环保思想”等观念结构,为学生未来的科学探索奠定基础。
科学实践是新时代对于科学教育诉求下的学习方式变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素养,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聚焦材料化学的热门领域,整合教材素材,系统设计驱动性问题链和科学实践任务,提升科学实践能力,促使学科知识向核心素养的有效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利用超声波纳米雾化片,自制若干实验装置,对中学化学教材中胶体实验、模拟工业制碱、活泼金属与水反应等实验进行创客式设计与改进。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操作安全简单,优化了实验过程,拓展了教材实验内容,促进了教育装备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目前中学教学中一些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为避免实验中发生倒吸现象,设计了一种通用型防倒吸装置。装置的核心部件是利用乳胶薄皮堵封一端具有小孔的平嘴导管而使之成为一种封堵式防倒吸管。根据用途不同分为普通导管式和特制尖嘴导管式。系统验证了该装置在普通气体制备及净化、极易溶气体溶解与吸收等方面的防倒吸效果,并对乳胶薄皮的承压能力进行了测试。该装置易于装配,操作简便,防倒吸效果良好。
为解决实验室缺乏白磷试剂等问题,借助打火机、酒精灯、火柴、烧杯、硬纸板等实验用品,通过“一个可燃物和一个不可燃物” 、“一个提供较低温度和一个提供较高温度” 、“一个有氧气和一个没有氧气”三个对比实验,改进了三个探究“燃烧条件”实验的方案。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符合原教材实验的设计意图,并具有仪器常用、操作简易、效果显著等优点。
利用改进型W管并配合注射器和三通阀,对高中化学氯气的相关实验进行一体化设计,探索了氯气漂白性的实验条件,再现了溴、碘的提取工艺,模拟了漂白液的制备方法,实现了尾气的有效吸收与处理。新设计的实验方案,具有简约、直观、环保、高效等优点。
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选择性必修一》“实验活动3:盐类水解应用”中存在两个问题。实验1向FeCl3溶液中加入2mL浓盐酸,不能观察到酸抑制氯化铁水解使溶液颜色变浅。其原因是较多的氯离子与铁离子形成颜色较深的配合物,建议将实验改为逐滴加少量浓盐酸。实验2中配制1mol/L的Al(SO4)3溶液,因该浓度已接近20℃时的饱和溶液,秋冬季节低于20℃的室温下难以实现,建议改为饱和溶液。中学化学实验定性实验远远多于定量实验,建议在用量、浓度的表述上应多用概数用词。
电子效应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的认识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之间联系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对电子效应的学科理解,建立考查电子效应的命题模型,形成考查电子效应的方向性、加和性和衰减性的分类命题思路,厘清受电子效应影响的有机物性质类型,明确考查电子效应的命题视角和范式。
以上海市某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化学学科合格性考试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合格线设定方法。通过引入国际通行的ANGOFF法和Yes/No法,结合专家团队对试题的逐题评分,设定合格/不合格的划界分数。研究发现,经过两轮专家评分调整后,划界分数定为49分,相较于传统的,60分法和标准分值法,其合格率(79%)更贴近学业质量要求,且评判误差显著降低。ANGOFF法通过锚定学科核心素养标准,能够减少命题难度和群体表现的干扰,为教育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推动教学回归育人本质。
由聚四氟乙烯和聚乙烯的稳定性成因,引发对键的极性与共价键的稳定性关系的探讨,不仅要考虑键能、溶剂化热等热力学因素,还需分析反应历程中空间效应、过渡态能量高低等动力学因素的影响。键的极性作为共价键的重要性质,其强弱不仅影响着共价键在不同环境下的断裂方式,对键能和共价键的动力学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