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10
  

  • 全选
    |
  • 殷广亚, 卢姗姗
    化学教学. 2025, 47(3):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结构决定性质”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推理方式,明晰结构与性质间的推理关系,从本质上认识 “结构决定性质”,以促成其在不同化学主题中的教学落实。通过明确 “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提炼 “结构决定性质”的推理框架,从而对不同主题的化学知识给出具体教学建议。
  • 胡久华 , 王磊, 郑向美
    化学教学. 2025, 47(3): 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基本思路与方法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等维度设计问卷并展开调查。研究发现,师生对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与方法的认可度较高,对化学、技术、工程融合解决跨学科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认可度偏低。师生对在功能性栏目中呈现基本思路与方法内容的认可度较高。对与知识、实践活动相结合,辅以视觉表征以及结构化表征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的认可度较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龄、化学成绩、化学学习方法水平是分别影响师生对基本思路与方法认可度的重要因素。综合调查结果,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建议和教学实施建议。
  • 余彩芳
    化学教学. 2025, 47(3):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数相同并不等同能力一样。以日常诊断的“分数”为参数,以Rasch模型为技术工具,可以实现从分数到能力呈现的进阶。Rasch模型计算得到的能力值可以很好地评估学生能力,为“分数”提供新的解析角度,初步达到透过分数看能力的评价目标。再以学科能力构成及其表现模型为理论基础解析能力值,可以从更深层次揭示学生学习进步的本质和未来努力的方向,为学科能力视域下的结果评价改进提供实证和可行性思路。
  • 邹国华
    化学教学. 2025, 47(3):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教学常出现思维缺位或实践缺失等现象,“思维.实践”课堂发挥了思维与实践的育人价值,使二者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思维.实践”课堂以思维和实践为核心,撬动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过程可参照“一核四层五步”教学模式开展。
  • 孙国虎, 张曙光
    化学教学. 2025, 47(3): 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亟待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而“学习进阶”设计是促成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教师以“学习进阶”为素养导向,通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探讨如何促成“学习进阶”的教学策略,并形成设计路径,实
    现“教-学-评”一致性,完成教学有效反馈。
  • 杨砚宁, 成斌斌
    化学教学. 2025, 47(3):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理解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依据内容特点和核心素养发展进阶水平,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在“物质的多样性”大概念统摄下,重新建构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自然界中的氧元素”大单元,通过对大气、水、地壳中的含氧物质的研究,最终对单元进行整体架构,突出单元主题的价值导向。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初步形成变化与平衡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 吴冰玉, 卢天宇
    化学教学. 2025, 47(3):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制CO2型蚊虫诱捕器”为项目主题,开展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复习教学。学生通过“认识诱蚊原理并探究市售诱蚊剂”“自制家用二氧化碳诱蚊剂”,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迁移到现实生活的问题解决中,综合应用工程、技术、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设计捕蚊装置并检验产品效果,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等知识的再建构,感悟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 周晓芸, 钱刚, 杨玉琴
    化学教学. 2025, 47(3):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是“新课标”建议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主题之一。通过将课前调查、课中探究和课后社区的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家用燃料变迁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燃料的问题,有效达成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实践教学目标。
  • 乔心悦, 程波, 楚清脆
    化学教学. 2025, 47(3):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补血剂真的越贵越好吗”一课为例,厘清教学环节与SIMBL模型中各模块、化学学科能力之间的脉络关系。利用 SIMBL模型,将SSI情境教学融入高中化学教学,在具有争议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议题情境下,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辨析、探究和表达,由学习知识向提升素养转变,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适切的路径。
  • 景一丹, 吴佳仪, 王峰
    化学教学. 2025, 47(3): 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盐酸对氯化铁水解平衡影响实验中溶液颜色易出现的异常现象,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盐酸对氯化铁水解平衡颜色变化的影响。以氯化铁浓度、盐酸浓度和盐酸滴加量为实验变量,以色度变化为观测点,运用DISLab色度传感器和SPSS27.0软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变量影响因子及最佳实验条件。探究溶液显色和变色反应机理,针对性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 朱马尔, 刘永珍, 傅海章, 李天鹏
    化学教学. 2025, 47(3):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铜从AgCl悬浊液置换银的反应难以顺利进行,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如果将反应中的离子转化为配合物,改变电对使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增强,反应进行程度会增大。通过实验将AgCl溶解在氨水中使其转化为[Ag(NH3)2Cl],再加入铜片, 将Cu2+/Cu电对改变为[Cu(NH3)4]2+/Cu、AgCl/Ag电对改变为[A(NH3)2]2+/Ag证实置换反应可以顺利发生。再通过检验过量的铜与[Ag(NH3)2Cl]溶液反应后的产物,证实过量的铜可以将银置换出来。
  • 诸佳丹, 朱康
    化学教学. 2025, 47(3):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科学使用84消毒液”为情境,利用氧化还原传感器,通过观测加热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NaCIO和HCIO溶液的氧化性变化,比较NaCIO和HCIO的氧化性与稳定性强弱。通过观测84消毒液稀释过程的氧化性变化以及静置于空气中的氧化性变化,揭示NaCIO和HCIO的转化关系。将物质的氧化性转化为可测变量——氧化还原电势,通过数据与曲线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过程显性化。实验结果表明,NaCIO的氧化性弱于HCIO,但稳定性强于HCIO;84消毒液在稀释和浸泡使用的过程中,存在NaCIO到HCIO的转化。
  • 刘婉倩, 张超逸, 陈洪 , 赵云辉
    化学教学. 2025, 47(3): 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木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红砖、土豆、酵母粉七种物质在使用医用过氧化氢制氧过程中的催化效果,研
    究发现酵母粉与平菇两者的催化效果最佳。基于这两种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分别设计了相应的实验装置,且装置所用
    材料常规易得、组装简单、可行性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彭小平, 李建强
    化学教学. 2025, 47(3): 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乙烯气体制备实验改进切入,在参阅相关文献基础上,选用乙烯利和氢氧化钠为主要试剂,以鲁尔四通阀、针筒与一些常规仪器相结合,对乙烯制取及其性质实验的装置及操作进行系统改进,促进试剂微量化,根据实验现象从化学键角度阐释乙烯与溴反应可能产物的分子结构模型,且拓展了部分实验内容。改进实验具有操作简便、环保节约、可行性高等特点。
  • 王星乔, 滕瑛巧, 张金水, 李晶
    化学教学. 2025, 47(3): 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学科能力模型及已有研究成果建构学科能力导向的作业设计框架,以“配合物”为例,呈现学科能力导向的作业设计路径:确立能力目标、精选情境素材、设计能力任务、实施作业评价。对开发的作业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凸显作业在诊断目标达成、发展学科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功能价值。
  • 卓峻峭 , 黄渝鹏
    化学教学. 2025, 47(3): 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对“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内容的研究,深入分析2024年安徽卷第17题中乙烯与乙烷的转化平衡和产物分离等问题。利用浓度商原理分析平衡移动问题,讨论平衡常数相对大小对多重平衡的影响;建立简化的吸附-脱附模型分析气体分离过程,阐释试题图像中关键节点的含义,帮助师生更好地理解试题情境、问题和解题思路。
  • 张笑言, 郑长龙
    化学教学. 2025, 47(3): 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科理解是教师以主题为单位,理解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核心价值是凝练学科思想。聚焦“有机化合物”主题,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科发展史为素材,凝练该主题学科思想。首先,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该主题内涵与外延。其次,梳理并挖掘“有机化合物”主题学科发展史,体会化学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最后,以主题大概念“有机化合物组成”“构性关系”“转化关系”为锚点,抽提本原性问题、认识视角,具化该主题学科思想。以期对“有机化合物”研究及该主题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