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期刊订阅  |  投稿指南  |  系统使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化学教学
 
2017年 39卷 12期
刊出日期:2017-12-02

目录
   
目录
3 吴俊明,赵艳艳
教育教学研究中的理性
理性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教学研究中特别需要关注做好事实材料的收集、甄别和整理;通过科学抽
象形成概念或模型;开展理性思维做到逻辑起点恰当、逻辑主线合理、逻辑内容充实、既重视实证又重视论证;重视制定合理
的规则或准则;心有大局,系统思维。
2017 Vol. 39 (12): 3- [摘要] ( 89 ) [HTML 1KB] [PDF 0KB] ( 159 )
10 凌一洲
从美的发生到美的体验、美的创造*
——利用可视化实验室实现美育渗透的探索
可视化实验室使用高清摄影设备,将实验现象和过程敏锐地捕捉并作艺术化处理,使肉眼难以观察的美丽细节得
以呈现,可运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课外探究、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校园文化等方面。可视化实验室主要由高清摄像机、微距
镜头、计算机、高架投影仪、光源背景等组成,亦可简化为用手机拍摄。化学实验蕴含大量的美点,学生在可视化实验室有机会
观察到更多的美点,因而可以更容易地在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反应机理、改进实验手段、设计创新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美、鉴赏
美、表现美、创造美,实现可视化实验室辅助美育渗透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
2017 Vol. 39 (12): 10- [摘要] ( 82 ) [HTML 1KB] [PDF 0KB] ( 141 )
14 胡 娜*,张文华
基于学习进阶的中学“化学平衡”主题教学研究
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学教育工作者而言,实现紧密高效地衔接相关
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心理台阶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对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学生围绕化学平衡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
学段学习中所呈现的“概念理解水平”、“前科学概念与迷思概念”和“进阶目标”的描述来规划学习进阶框架,并提出有关课
堂教学实践的建议,为教师进行科学教学设计,开展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2017 Vol. 39 (12): 14- [摘要] ( 67 ) [HTML 1KB] [PDF 0KB] ( 171 )
19 倪志刚
化学平衡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梳理了中学化学中化学平衡单元的主要内容,认为化学平衡单元教学可养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化学平衡教学中培
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与思路,要重视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关键的抽象思维能力。简述化学平衡单元教学设计要点。
2017 Vol. 39 (12): 19- [摘要] ( 63 ) [HTML 1KB] [PDF 0KB] ( 164 )
25 徐 敏
浅议基础实验与初中生化学实验素养的培养
基础实验是2011 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点。针对基础实验在有些学校仍处于边缘地带的
现状,建议在初中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推行学生实验素养培养计划的尝试,并建立学生实验档案以全面考核和培养初中生的
化学实验素养。
2017 Vol. 39 (12): 25- [摘要] ( 51 ) [HTML 1KB] [PDF 0KB] ( 146 )
29 胡巢生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活动设计
比较分析3 个版本教科书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内容特点,结合教学现状,基于融合创新思想和
教科书的差异分析,通过确立实验主题、优化实验方案、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设计等活动,使实验活动富有实效性、典
型性、启发性,让实验探究名副其实。
2017 Vol. 39 (12): 29- [摘要] ( 66 ) [HTML 1KB] [PDF 0KB] ( 159 )
33 梁霄,陈凯,姚远远,白涛
技术素养培养视角下的“电解原理的应用”
在“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中关注技术素养的培养,提供化工技术的学习情境,强调作为技术基础的科学知
识重要性。通过技术要素的讨论强化技术思想,并借助微型化学实验的实践机会提升学生技术能力;学生还要体验技术理性,
认识到科技风险并作出相应的决策。
2017 Vol. 39 (12): 33- [摘要] ( 102 ) [HTML 1KB] [PDF 0KB] ( 168 )
38 吴晓红**,田小兰,蒋思雪
以培养学生STEM 素养为目标的项目化学习设计*
——以“爱护水资源为例”
项目化学习设计以跨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问题情境为桥梁,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
STEM 素养。以“爱护水资源”为主题,从现实生活问题入手进行STEM 项目学习设计。给出了项目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包括“选
定项目,激活旧知”、“活动探究,展示新知”、“作品制作,应用新知”、“融会贯通,成果交流”四个阶段,涵盖了“学习中心-
水资源知识知多少”、“科学实验- 水质检测”、“职业体验- 自制简易净水器”、“工程体验- 设计迷你水厂”四部分项目内容。
2017 Vol. 39 (12): 38- [摘要] ( 61 ) [HTML 1KB] [PDF 0KB] ( 155 )
43 陈加柱
问题图运动教学在试卷讲评课中的应用
——以高一化学阶段测试讲评课为例
分析了当前中学化学试卷及练习讲评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问题图运动教学的核心概念、操作原理、教学要求进行
了概述;以一节高一化学阶段测试讲评课为例,介绍在中学化学试卷讲评课中运作问题图运动的方法与策略;对上好中学化学
试卷或练习讲评课进行了一些反思。
2017 Vol. 39 (12): 43- [摘要] ( 59 ) [HTML 1KB] [PDF 0KB] ( 148 )
47 李少坤
巧用图表突破概念教学难点
——以初三化学“溶液”单元概念复习教学为例
初三“溶液”单元化学概念较多,学生难以理解概念的核心要素和概念之间隐含的逻辑联系。巧用图表促进学生厘
清饱和溶液与浓溶液之间的关系,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以及结晶方法,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
关系,以及构建本单元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增强对单元概念的整体认知。
2017 Vol. 39 (12): 47- [摘要] ( 56 ) [HTML 1KB] [PDF 0KB] ( 155 )
52 黄 敏,丁 伟
燃糖成“蛇”趣味实验的探究
蔗糖与小苏打(NaHCO3)的混合物在催化燃烧时会产生燃糖成“蛇”的有趣现象。根据燃烧时间、灰“蛇”长度和
蔗糖的反应程度,比较多种不同催化剂对燃糖成“蛇”的催化效果,并进一步探究催化剂颗粒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活性炭、石墨粉和碳酸镁的催化效果相对较好;催化剂的颗粒越小,其比表面积越大,对燃糖成“蛇”实验的催化效果越好。
2017 Vol. 39 (12): 52- [摘要] ( 54 ) [HTML 1KB] [PDF 0KB] ( 164 )
54 白 涛,冉 甜,谢乐欣
基于温差测量的数字化实验两则*
设计两个利用温度传感器测量过程温差的实验。分别测量C1~C4 醇类和C5~C6 烷烃有机物蒸发过程的吸热温差数
据,说明不同有机物分子间作用力有差异;测量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或金属Mg 及MgO 与盐酸溶液)放热反应过程的温差数
据,计算得出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或结合盖斯定律推算金属Mg 的燃烧热)。
2017 Vol. 39 (12): 54- [摘要] ( 36 ) [HTML 1KB] [PDF 0KB] ( 162 )
58 杨丽娟,齐俊林
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新设计二则
针对化学教材中“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存在不可控和污染等问题,做了实验探究。用具支试管或干燥管作反应
器;螺旋状的粗铜丝作反应物实现对反应过程的控制;干燥管作检验和吸收装置;利用鼓气球辅助消除反应尾气污染并缩短了
实验耗时。
2017 Vol. 39 (12): 58- [摘要] ( 74 ) [HTML 1KB] [PDF 0KB] ( 144 )
61 李昊东,常小丽
铜盐沉淀中2CuCO3·Cu(OH)2 晶体生长过程初探
以一次处理剩余硫酸铜溶液后得到的雪花状晶簇为起点,探究碳酸钠与硫酸铜反应所得沉淀中生成晶体的过程和
晶体形态。改变晶体生长的条件并测定晶体成分,确认晶体是2CuCO3·Cu(OH)2 并得到制备晶体的物料比例。对沉淀和晶体的
形成过程初步探析,认识到雪花状晶簇是晶体生长时包裹沉淀产生的。
2017 Vol. 39 (12): 61- [摘要] ( 49 ) [HTML 1KB] [PDF 0KB] ( 156 )
65 张 勇,邓 伟,王文玉
利用数字化实验探究氯离子对金属腐蚀速率的影响
氯离子对很多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产生影响,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更为明显。利用温度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势传
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测定氯离子对金属腐蚀的影响,通过对比实验,用实时、准确的数据说明氯离子能加快金属腐蚀速率的广泛
性。氯离子对金属的腐蚀一是破坏金属物质表面的氧化膜等,二是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促进金属溶解。氯离子对原电池电流
和电势的影响,证明金属腐蚀以形成原电池的电化学腐蚀为主。
2017 Vol. 39 (12): 65- [摘要] ( 65 ) [HTML 1KB] [PDF 0KB] ( 285 )
68 李伟伟,李光跃,刘玉畅,孙晓然
乙酸乙酯使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的原因研究
乙酸乙酯可以使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许多教师把此现象解释为乙酸乙酯的碱性水解。为探究该褪色的真
实原因,通过设计一系列实验、对照以及理论计算、分析,证实了褪色的真正原因是乙酸乙酯萃取了溶液中的酚酞。
2017 Vol. 39 (12): 68- [摘要] ( 48 ) [HTML 1KB] [PDF 0KB] ( 148 )
70 向 刚
例谈时钟法分析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引入时钟法,解析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可以化解难点。结合实例,
介绍通过构建时钟及时针的转动,直观形象地把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可能的情况展现出来。该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及解题。
2017 Vol. 39 (12): 70- [摘要] ( 64 ) [HTML 1KB] [PDF 0KB] ( 146 )
73 经志俊
从能力立意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例谈江苏高考化学卷的评价导向及启示
结合典型案例,剖析江苏高考化学卷对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导向。基于“强化模块整合,在问题解
决中评价学科知识理解”“搭建跨界平台,在问题解决中评价数理工具运用”“释放干扰信号,在问题解决中评价情境信息加
工”“凸显社会责任,在问题解决中评价绿色化学意识”等命题导向,提出“优化知识结构”“激活跨界意识”“提升信息素养”“强
化社会责任”等高三化学复习策略及具体实施建议。
2017 Vol. 39 (12): 73- [摘要] ( 88 ) [HTML 1KB] [PDF 0KB] ( 150 )
77 刘升斌
例谈控制变量思想在中考复习中的渗透
——从2017 年福建省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谈起
以2017 年福建省中考实验探究题为切入点,简单评述试题的特点和新形势下对中考复习的要求,阐述控制变量思
想在中考复习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根据中考复习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开展以渗透控制变量思想的中考复习教学,
结合有代表性的实例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017 Vol. 39 (12): 77- [摘要] ( 31 ) [HTML 1KB] [PDF 0KB] ( 147 )
81 金剑锋
基于热力学和电化学原理厘清反应的竞争问题
——银离子究竟能否氧化碘离子
银离子与碘离子反应生成碘化银沉淀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反应。从化学热力学和电化学原理的视角,对银离子能
否氧化碘离子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银离子和碘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并进行了实验设计和实验验证。
2017 Vol. 39 (12): 81- [摘要] ( 56 ) [HTML 1KB] [PDF 0KB] ( 152 )
84 吴朝辉
化学教学应关注试题配图的科学性
通过分析3 例试题所提供的配图中存在的科学性错误,指出教学中应关注配图的科学性。科学严谨的配图才能成
为学生理解化学原理的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在编制化学试题的配图时应力求科学严谨。如果放任科学性不足的试题资源误导
教学,将导致教学自相矛盾,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构建,甚至会降低学生对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
2017 Vol. 39 (12): 84- [摘要] ( 68 ) [HTML 1KB] [PDF 0KB] ( 129 )
88 袁振东*,杜卫民
人造金刚石发展史及其教育价值
在17~18 世纪,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于是人类有了人造金刚石之梦。由于20 世纪前
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尚不成熟,早期寻梦者只能在迷茫中摸索。20 世纪初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发展以及高温高压装置的发明,使
科学家最终成功合成金刚石。在化学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人造金刚石的历史,感受科学研究的复杂、曲折与艰辛;了解科学家的
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了解我国人造金刚石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信心。
2017 Vol. 39 (12): 88- [摘要] ( 48 ) [HTML 1KB] [PDF 0KB] ( 157 )
93
《化学教学》二○一七年总目录
2017 Vol. 39 (12): 93- [摘要] ( 64 ) [HTML 1KB] [PDF 0KB] ( 132 )
化学教学
 

编辑部公告

 
· 《化学教学》入选最新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欢迎订阅2024年《化学教学》
· 关于投稿系统使用中浏览器兼容问题的说明
· 关于“微粒运动实验的新设计”一文的通告
· 《化学教学》开通微信啦!
· 编辑部暑假期间工作安排
· 作者看校样操作说明
· 网上采编系统作者使用手册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友 情 链 接

 
· 化学教学-中国知网
· 中国知网
· 化学教学-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化学教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