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
 首页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期刊订阅  |  投稿指南  |  系统使用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期刊在线阅读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下期目录
   过刊浏览
   文章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化学教学
 
2016年 38卷 10期
刊出日期:2016-10-01

目录
   
目录
3 吴俊明,束婷婷
科学技术及化学学科新发展对化学教学的启示(下)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走近新突破时代。概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学技术及化学学科新发展启示化学教学要注重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的感悟、体会与训练;注意学科思想(观念)的渗透、领悟和发展;注重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激发学习兴趣,不要吓跑学生;痛下决心,全面改革课程、教材、训练与考试。
2016 Vol. 38 (10): 3- [摘要] ( 105 ) [HTML 1KB] [PDF 0KB] ( 181 )
7 张霄
我国科学教育为何缺少“人情味”
我国科学教育逐渐呈现出“人情味”极其缺乏的病态特征。科学教师将自身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过分强调教师介入性地位的必然意义。将知识视作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绝对真理”,学生无权对其进行修改与质疑。将知识体系解构为孤立的“知识点”,纯然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2016 Vol. 38 (10): 7- [摘要] ( 113 ) [HTML 1KB] [PDF 0KB] ( 161 )
12 周 礼,章亚楠,朱悦卫,肖多闻,周 青,李高峰
基于STEM 理念的校本课程——以制作“天气瓶”为例*
提出STEM 教育的三大核心理念:跨学科整合、问题驱动、情景与合作。并且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通过制作“天气瓶”为课程案例,呈现了STEM 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设计原则。此外,研究也表明基于STEM 理念的校本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016 Vol. 38 (10): 12- [摘要] ( 119 ) [HTML 1KB] [PDF 0KB] ( 160 )
16 马逸群,魏 海
在实验改进和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丰富化学实验教学资源,我们注意引领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改进和设计。通过改进实验方案、优化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研制实验用品等,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技法,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不断享受化学实验带来的快乐和成功。
2016 Vol. 38 (10): 16- [摘要] ( 139 ) [HTML 1KB] [PDF 0KB] ( 184 )
21 蒋小钢
基于“三线三视角”开展高中元素化学的教学*
元素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总是存在较大障碍,可以从“元素线”、“方法线”和“价值线”三线以及“物质的类属通性”、“氧化还原性”和“特性”视角引导学生建构元素化学知识。
2016 Vol. 38 (10): 21- [摘要] ( 106 ) [HTML 1KB] [PDF 0KB] ( 162 )
25 缪 徐
试论初中化学核心知识网络的建构与内化
——以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的反应关系为例
核心知识网络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集成、导航等多重作用。对于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这一核心知识网络,可以通过新知学习中的过程性建构、基础性实验中的灵动性实验、加强与复分解反应微观实质的对接等途径,使其深入学生的内心。
2016 Vol. 38 (10): 25- [摘要] ( 143 ) [HTML 1KB] [PDF 0KB] ( 157 )
28 唐云波
基于学情诊断科学建构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
——以“分子和原子”教学为例
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一节课堂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及其改进为例,说明化学教学应由追求知识碎片走向构建核心概念的转变。在分子原子这一核心概念的建构中,基于学情诊断是前提,运用模型方法是关键。
2016 Vol. 38 (10): 28- [摘要] ( 191 ) [HTML 1KB] [PDF 0KB] ( 169 )
32 陈 建,李秀霞
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纠正认知偏差*
——九年级“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学生由于经验积累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会对某些知识产生认知偏差。通过设计“燃烧与灭火”问卷,对九年级部分学生实施调查,探讨学生已有的认知偏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设计教学,重点运用探究教学策略对学生认知偏差进行纠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进一步认识科学的本质。
2016 Vol. 38 (10): 32- [摘要] ( 286 ) [HTML 1KB] [PDF 0KB] ( 165 )
35 刘志峰,韩雪松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内容特点,设计了自主学习课、延伸学习课、实验课完成教学内容。自主学习课学生自学Na2CO3 及NaHCO3 的性质并列举二者的鉴别方法;延伸学习课由学生展示实验原理、预期现象及结论;实验课由学习小组完成鉴别方案的具体实验步骤设计并实施。
2016 Vol. 38 (10): 35- [摘要] ( 203 ) [HTML 1KB] [PDF 0KB] ( 162 )
39 夏 琴,杨砚宁,毛 明
利用紫甘蓝汁和pH 传感器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针对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实验作了改进设计。利用紫甘蓝汁稀释液作指示剂、干冰代替二氧化碳气体,由手持pH 计的“断点式”检测,继而改用pH 数字传感器“连续式”检测干冰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通过观察混合液酸碱度和紫甘蓝汁的色差变化,从定性、定量和时间延续三个维度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实验方法严谨,实验现象明显,突破了传统实验只用试管间断性检验的局限性。
2016 Vol. 38 (10): 39- [摘要] ( 188 ) [HTML 1KB] [PDF 0KB] ( 169 )
42 蒋红年,李惠勇
锌与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再探究及思考
锌与氯化铁溶液的反应,不同文献中的结论不尽相同,为搞清楚该反应的实质,借助数字化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重新进行了实验探究。为确定反应过程生成沉淀的原因,对反应前后溶液的pH 进行了测定。通过探究得出,该反应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的,并从理论上对此反应机理作了解释。
2016 Vol. 38 (10): 42- [摘要] ( 100 ) [HTML 1KB] [PDF 0KB] ( 155 )
45 杨孝容,孙国峰,江 滔,王晓丽
亚硝酸钠提取海带中碘的实验条件探索*
探讨了以亚硝酸钠作为氧化剂提取海带中碘的实验条件,介绍了该实验方法和操作条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海带中碘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结果的重现性较好,用于样品分析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0%~2.3%(n=4),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7.22%~99.90%。提取方法精密度高、可操作性强,可用于高中化学“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教学。
2016 Vol. 38 (10): 45- [摘要] ( 96 ) [HTML 1KB] [PDF 0KB] ( 161 )
48 杨 静,徐孝文
纸条用于测量浓碱溶液浓度的实验探究*
纤维在浓碱中会收缩,探究了用pH 试纸和滤纸在不同浓度的浓碱溶液中的收缩率来判断浓碱浓度的一种新方法。实验发现,在浓度小于10% 的NaOH 溶液中,pH 试纸和滤纸不会收缩;在浓度为10%~25% NaOH 溶液中,pH 试纸和滤纸收缩率变化最大。此后,随着碱液浓度升高,pH 试纸和滤纸收缩率开始下降,当碱液浓度超过60% 时,收缩率不变。探索出测量浓碱浓度的一种快捷简易的新方法,延伸了pH 试纸和滤纸的使用范围。
2016 Vol. 38 (10): 48- [摘要] ( 123 ) [HTML 1KB] [PDF 0KB] ( 145 )
51 张振江,祝丽荔,梁 涛,刘 冰,刘学瑞,李文婧,孟雨露
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的恒重条件探究
为了更好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理解温度和时间对恒重实验条件的影响,探讨了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中的恒重实验条件。探究得出,恒重坩埚时,可用酒精灯代替酒精喷灯加热,但不可加热时间过长,6 min 左右为宜,以防止积碳。沙浴加热温度和时间是关键影响因素,适宜的沙浴温度应为280℃< T ≤ 300℃。加热过程中坩埚必须加盖,否则将导致加热温度降低约20℃。
2016 Vol. 38 (10): 51- [摘要] ( 127 ) [HTML 1KB] [PDF 0KB] ( 179 )
54 赵一伊
寒痛乐熨剂发热原理及再利用研究
对寒痛乐熨剂为什么会发热进行了系列探究,发现寒痛乐熨剂使用时发热是基于铁的电化学腐蚀过程放热原理。对使用后的寒痛乐熨剂药粉包呈现棕褐色的原因进行了讨论,通过实验阐明一包寒痛乐熨剂并非仅可使用一次,其还可作为暖贴再使用 2 次以上,这一发现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
2016 Vol. 38 (10): 54- [摘要] ( 100 ) [HTML 1KB] [PDF 0KB] ( 157 )
58 冯 晴
简易热重分析仪测定胆矾中结晶水含量
针对中学化学教材中胆矾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的不足,如操作要求高、耗时长、易产生较大误差、学生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等,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该实验进行创新改进,简化了恒重操作,缩短了实验时间,使实验结果更精确,课堂教学更高效。
2016 Vol. 38 (10): 58- [摘要] ( 90 ) [HTML 1KB] [PDF 0KB] ( 157 )
61 胡业宏
乙醇消去反应实验的改进设计
中学化学教材中“乙醇与浓硫酸脱水制乙烯”实验存在明显不足,如耗材多,产率低,有污染,有危险,催化剂不能重复使用,杂质严重影响乙烯检验且耗时长等。改进后的实验装置简单,操作便利,安全可靠,反应产率高,药品消耗量只需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只需5~8 分钟便可以完成实验。
2016 Vol. 38 (10): 61- [摘要] ( 110 ) [HTML 1KB] [PDF 0KB] ( 151 )
63 王云生
2016 年高考理综测试全国卷化学试题解读
——注重化学学科素养的测试
依据国家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解读2016 年高考理综测试化学试题(全国卷)的测试要求和特点。从试卷的难度和区分度控制、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测试要求、化学信息解读和表述能力的考查等三方面分析2016 年高考理综测试卷的特点以及对高中化学教学和总复习的导向作用。
2016 Vol. 38 (10): 63- [摘要] ( 112 ) [HTML 1KB] [PDF 0KB] ( 145 )
69 霍本斌
利用物料守恒巧解热重曲线类习题
通过以结晶水合物、金属氢氧化物、变价金属氧化物等类别的典型物质为载体,结合例题,从物料守恒的角度对热重曲线类题型进行剖析,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
2016 Vol. 38 (10): 69- [摘要] ( 85 ) [HTML 1KB] [PDF 0KB] ( 156 )
73 刘镇锋
C60 分子信息模块教学探索
介绍了C60 分子信息模块教与学的几种具体有效方法。用直观教学法调动学生感官,让学生形成对晶体结构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学会绘画图形、观察图像、切割模型等学习方法;用C60 分子信息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推理、公式、建模等方法凝炼知识、升华思维。
2016 Vol. 38 (10): 73- [摘要] ( 116 ) [HTML 1KB] [PDF 0KB] ( 155 )
76 吴翀云
有机反应副产物的推断及解题策略
推断有机反应的副产物,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型,需要在对整个合成流程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流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解析近几年来各地的高考题或模拟题,归纳总结了推断有机反应副产物问题的类型,试图能够厘清常见题型的考查方向和解题策略。
2016 Vol. 38 (10): 76- [摘要] ( 106 ) [HTML 1KB] [PDF 0KB] ( 162 )
82 王永森
若隐若现的丁基
——以丁基为素材的同分异构体试题研究
从丁基的种类和结构入手,结合例题分别介绍了丁基的种类、对称性、碳链插入其他基团以及丁基碳链为母体的有机物及其转化关系在高中化学试题中的呈现方式,揭示了丁基作为同分异构体、有机合成(推断)素材的重要性、变化的多样性及隐蔽性。
2016 Vol. 38 (10): 82- [摘要] ( 105 ) [HTML 1KB] [PDF 0KB] ( 160 )
87 李旭娃
对碳酸铜及有关反应的实验探究及问题分析
不同教材对于碳酸铜在水中能否存在叙述不一。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碳酸铜能够在一定时段内存在的结论。碳酸铜不稳定,在转化成氢氧化铜的过程中增强了溶液的酸性。在多种反应的协调下,碳酸铜和氢氧化铜通过溶液中的Cu2+、CO32-、OH- 的重新组合,转化成了碱式碳酸铜。分析和叙述了竞争反应和倒逼作用的特点,揭示了生成二氧化碳与生成碱式碳酸铜的反应分别进行的事实,从电荷平衡的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化学式和反应方程式。对碳酸铜存在问题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论,并对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2016 Vol. 38 (10): 87- [摘要] ( 89 ) [HTML 1KB] [PDF 0KB] ( 155 )
92 王 洋,丁怀伟,张 莹,王国清
杂化轨道理论在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教学间的衔接
以无机化学中杂化轨道理论的实例入手,通过中心原子杂化方式的不同,变换到有机化学中的实例,以中心原子C、O 和N 在不同化合物中的杂化形式与成键方式为例,分析了三种原子杂化成键规律性的变化,衔接了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杂化轨道理论内容,梳理出学习杂化轨道理论的知识脉络。
2016 Vol. 38 (10): 92- [摘要] ( 108 ) [HTML 1KB] [PDF 0KB] ( 151 )
化学教学
 

编辑部公告

 
· 《化学教学》入选最新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关于投稿系统使用中浏览器兼容问题的说明
· 《化学教学》开通微信啦!
· 欢迎订阅2025年《化学教学》
· 关于“加拿大化学课程资源介绍及启示”一文的通告
· 编辑部暑假期间工作安排
· 作者看校样操作说明
· 网上采编系统作者使用手册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论文投稿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友 情 链 接

 
· 化学教学-中国知网
· 中国知网
· 化学教学-龙源期刊网
·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1《化学教学》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