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图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五大要素之一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内涵价值为思考的出发点,从“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形成的心理过程与对象行为分析的角度,就高中化学学科所倡导的“以主题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中的有关教学技术问题,思考并提出有意义教学情境的素材选择与结构化组织的观点,并从单元教学主题确立、课程内容情境化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提供了一些可实施的手段与方式,以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使学科主题引领下的情境化教学具有学科与时代两方面完整结合的特征,使化学教学变得更富有时代内涵。
阐释了逻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概念。讨论了化学的基本逻辑。论述了化学概念、化学判断和化学推理是化学逻辑思维(化学抽象思维)的基本形式。概述了化学逻辑思维(化学抽象思维)的基本操作。
梳理了国外理科教师学科知识(SMK)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SMK的理论研究、SMK的测查研究、SMK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据此探讨SMK对我国化学教育研究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化学教师SMK的研究以及化学教师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运用IBM SPSS24.0软件统计分析2017~2019三年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教师发展”栏目论文转载的整体情况,对选取的30篇文章进行精读、归类、提炼出近三年关于教师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系统及教师培训的研究、卓越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其核心要素的研究、教师职业倦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最后通过研究提出对教师发展领域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课堂话语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论证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对六节高中化学优质课上的论证话语进行了序贯分析,探查学生话语的论证水平以及不同类型师生话语间的互动序列关系。结果表明:(1)学生普遍具备基本的论证素养,但含有反驳元素的高水平论证话语较少;(2)教师提出高阶思维问题更有可能引发学生高水平的论证话语,同时教师对学生不同论证话语的反馈有所不同。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主题下的386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借助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进行研究者合作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同时配合中介中心性、突现词等指标属性,刻画该领域整体的研究水平;深度挖掘聚类标签背后四个热点研究主题,为数字化实验在化学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
运用ISM法对高中人教版新旧必修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提取知识要素、确定要素间的形成关系绘制形成关系图、建立邻接矩阵并计算可达矩阵。绘制知识要素的层级关系图,为教材的分析提供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知识要素的选择、起始要素、最高要素、要素间的形成关系与教材编排体系四个方面比较新旧教材的异同,并对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2019年版)与旧教材(2007年版)相比,在内容呈现方面有较大更新。基于元素周期律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建构,对新旧必修教材中核心概念在映射、关联及系统三个层级呈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阐释新教材在各水平变化的特点,并获得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设计等2个方面的教学启示,为使用新教材进行核心概念教学提供参考。
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改革,重视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层面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甲烷”作为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起始。基于三重表征视角,从“甲烷”教学内容素养价值的挖掘、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以及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进行素养为本的教学设计,突出三重表征对认识有机物结构与有机反应、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盐类水解是高中化学电解质溶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反应机理、规律与应用对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是电解质理论、离子反应及平衡理论的综合运用。 通过聚焦盐类水解第1课时“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将盐类水解内容及其相关特性进行分析,辨析并建构盐类水解的观念模型,设计盐类水解模型建构的水平进阶教学模式。 最后,通过强化模型建构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对盐类水解知识体系的深层次理解,获得模型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PP塑料板作为装置的腔体,以硅胶垫片来密封,自制耐温、耐压、可持续使用的双膜原电池装置。 使用电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对比测定单液铜锌原电池与自制双膜铜锌原电池的电流、温度,发现自制双膜原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率。 使用氯离子检测仪、钾离子检测仪检测盐桥中的离子移动方向,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盐桥中离子移动的方向。
分析钠单质和氯气反应演示实验的不足和研究现状,设计利用石英坩埚进行钠单质和碘单质反应的新实验装置,可以持续动态观察反应现象。经过多次探索和改进,该实验具有试剂用量小、操作简便化、密封可控、环保安全、易推广等优点,适合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再次对实验作改进。通过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中注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并用水作空白实验,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pH传感器对反应后析出的晶体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实验证明:饱和碳酸钠在常温下与二氧化碳反应后析出晶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认为只要控制好反应条件,本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以卤素单质和氢气化合、卤化氢分解、卤素单质相互间的作用为例讨论自由基反应机理;以卤素单质作为亲电试剂、卤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和离去基团为例讨论离子型反应机理;以卤素单质的制法为例介绍箭推法在无机反应机理书写中的综合应用,验证利用有机反应机理阐述无机反应过程的合理性,初步探寻如何通过类比有机箭推法系统总结无机反应的规律。
由于许多化学概念本身存在高度抽象性以及教材对部分概念定义的不完善性,导致学生极易产生迷思概念,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以鲁科版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对概念的定义方式及语义描述为着手点,对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热化学部分内容可能产生的相关迷思概念进行探析。不仅可帮助学生解除迷思概念、提高对概念的认识深度,还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提高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铝、硅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纳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中,而从3套新教材相关知识的梳理中发现,铝、硅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或集中或分散地分布于教材中,其知识仍然相对完整。从知识的内涵和价值视角分析课程标准提出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物质的学习中将知识的价值体现为认知价值、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
采用实验探究和计算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一种金属与多种盐溶液反应”或“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的体系模型化,浅显直观地展示了该过程中各种反应是同时进行的,只是由于活动性差异、离子扩散和原电池效应的共同作用产生了“优先性”的效果。 模型真实地再现了微粒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体系的动态平衡,直接观察到充分反应后固体和溶质的微粒种类,生动形象地呈现了析出固体枝状结构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