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03
  

  • 全选
    |
    目录
  • 顾建辛
    化学教学. 2019, 41(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内涵关联性的分析,确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层次及目标指向,并结合认知领域的学习行为的研究,明晰了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上关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发展的不同层级水平的目标要求,并尝试构建起“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的培育过程的学习活动过程的基本程序模型,力图回答“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培育过程中关于“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

  • 李岚
    化学教学. 2019, 41(1):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是化学思维的重要基础。化学实验思维是关于化学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现象和结果的思维活动,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成。 化学实验思维系统是由目的思维、原理思维、操作(包括观察)思维,以及现象思维、评价思维、应急决策思维和综合思维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基本原理思维是化学实验思维的核心。实验设计及实施是养成化学实验思维的重要环节。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思维水平需要改进课程、教材和评价。
  • 王保强
    化学教学. 2019, 41(1):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功能”“构成”和“过程”3个角度,提出了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分析标准。结合化学优秀课“钠及其化合物” 教学情境,分别分析教学情境的功能特征因素、构成特征因素和过程特征因素。从功能角度提出教学情境应重在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从构成角度提出教学情境的逻辑发展应促进学生知识的有效建构,从过程角度提出应努力使教学情境无痕化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 许文学
    化学教学. 2019, 41(1): 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州市某重点中学高二级学优生和“有机合成的复习”课例为例,探讨学生完成不同思维容量问题后的有机合成路线设计表现。结果显示,大思维容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显著提高有机合成路线设计基础能力;不同思维容量的问题均有助于学生显著提高有机合成路线设计高阶能力,但对学生有机合成路线设计能力发展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尝试从学习样例、学优生的认知过程、知识结构等角度分析原因,并对学优生复习课问题的设计提供教学建议。
  • 严文法,孙杰英
    化学教学. 2019, 41(1): 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自编的四段式多项选择测试题为研究工具,以初中化学“酸、碱、盐”为例,对233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被试在“酸、碱、盐”主题存在38个错误认识,其中有23个是典型相异构想,参考Caleon等人的标准,这23个典型相异构想中有13个真性相异构想和10个假性相异构想。研究还发现被试存在“高信心指数错解”和“低信心指数正解”的情况。
  • 胡先锦
    化学教学. 2019, 41(1): 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区域内普通高中化学课堂的听课观察和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交流为样本和起点,从教师与学科教学、学生与化学学习等视角观察与反思当前高中化学课堂的现状与问题,以引发对核心素养指向的高中化学教学的新思考、新实践。
  • 居鸣富
    化学教学. 2019, 41(1):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微课为核心要素的翻转课堂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争议,针对现阶段微课教学的现状,课题组采用基于微课的“融合教学”方式,经过实践与思考,提出翻转课堂教学的方向在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 明正球,周泽宇,王建
    化学教学. 2019, 41(1):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三次“乙酸”课堂教学的提问方式和反思学生不同的反馈效果,结合实践列举无效提问的类型,探讨符合学情的课堂有效提问方法。指出有效提问不仅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自身必备且需不断发展的能力。
  • 邹定兵
    化学教学. 2019, 41(1): 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掌握非结构化的深层知识并进行批判性的高阶思维,进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发展。以“实验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的分离与提纯”高三复习课为例,通过选择合适方法分离提纯单一物质、深度理解常见方法的共性和差异并以改进、设计实验方案分离提纯复杂多组分混合体系为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应用混合物分离提纯的认知模型,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为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提供范例。
  • 戴维,赵雷洪
    化学教学. 2019, 41(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7新课程标准理念,参照其中的教学案例设计,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种“手掌”模型的创新表达方式,以“SO2的性质和作用”教学内容为例进行阐述,以期帮助化学教师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更为生动、直观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化学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落实和发展。
  • 凌一洲,颜晓红
    化学教学. 2019, 41(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树枝状金属枝晶结构(金属树)广泛存在于生成金属的电解反应中。在化学教学领域,传统电解实验难以观察到金属树,需要做压缩反应空间和观察方式的可视化改进。改进后可观察到金属树的细节结构和生长过程,且不同种类的金属树生长速率和形态具有很大差异。将本实验应用于化学教学,可以培育学生宏微结合、模型认知、实验探究、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
  • 沈坤华
    化学教学. 2019, 41(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教材中“甲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进行了实验改进。以18-冠醚-6作相转移催化剂,使原本是两相界面的氧化反应转移到有机相中进行。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科学探究法,从改变反应温度、氧化剂浓度及催化剂用量等方面,开展实验探索,获得适合课堂教学演示实验的反应条件。此实验改进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 汪克凡
    化学教学. 2019, 41(1): 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制备纳米硫实验的改进实践,认识到化学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让学生在知识的追求中孕育课题意识。反思探索的途径,并将其迁移到更广阔的学习领域,从而推动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 魏毅鸣,杨晓丽
    化学教学. 2019, 41(1): 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钠和水反应产生白色烟雾的实验情境,对产生的白色烟雾的成分及来源开展探究活动。参阅相关文献,使用传感器等设计一系列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的白色烟雾是由水蒸气、氧化钠颗粒及氢氧化钠颗粒等物质组成。抓住常见演示实验的一些小细节或某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现象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 张雷,董银萍
    化学教学. 2019, 41(1):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了“CO2的收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遇到的困扰的基础上,巧妙利用三颈烧瓶、压强传感器、一次性注射器、导气管等器具,设计了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表明,可以用排水法收集CO2,且该装置装配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压强传感器的读数变化规律,定量分析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证实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的可行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意识。
  • 杨茵
    化学教学. 2019, 41(1):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H2O2催化分解速率进行的实验探究,解释了氯化铁催化分解H2O2的异常现象及其教学意义。对H2O2分解温度及寻找合适催化剂催化分解不同浓度的H2O2作了实验探索,得出双氧水受热分解速率与温度的定量关系。通过对照实验,提出改用活性炭作催化剂等适合课堂实验教学的建议。
  • 孙鹏,朱国定
    化学教学. 2019, 41(1): 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初中化学“爆炸条件探究”的实验课为例,介绍面粉爆炸实验的探索和改进,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作了阐述与反思。提出真正的改进实验应安全可行、现象明显、重复性好,不仅给学生实验探究带来便利,也要给同行更多启发。
  • 徐婷婷,王萍,谢宁,王丽丽
    化学教学. 2019, 41(1): 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气体压强问题是高考中的重要知识点。高考复习时经常采用“分类总结+练习强化”的复习模式,效果并不好。本设计在“分类总结+练习强化”气体压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学生实验操作的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实践感知与理论知识的连接,帮助学生建构分析气体压强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模型,达到对压强问题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 邹国华,廖思彬,张贤金
    化学教学. 2019, 41(1):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17新课标提出教学要以“素养为本”,教学评价应以素养为导向。2018年高考是新课标颁布后的第一年高考,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全国Ⅰ卷理综化学试题进行分析,总结试题的情景创设、学业质量水平、核心素养分布等特点,并得到相应的启示。
  • 张怡天
    化学教学. 2019, 41(1): 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初中化学中一些常见的易错题为例,介绍如何运用一些作图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如辅助线的添加、数轴的绘制以及交叠块状图的构建等。通过作图将解题思路清晰地呈现于图中,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 吴文中,汤芹
    化学教学. 2019, 41(1): 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Fe3+-与Cl-的配合平衡以及HSCN的电离平衡等化学反应事实,以“Fe3+/SCN-”反应体系为对象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分析、讨论认为:氯离子以及溶液的酸碱性、试剂类别、浓度等因子对实验都有显著影响,建议以上述实验为素材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题中需严格控制试剂的浓度和用量,以确保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可控。
  • 袁振东,刘立新,杜卫民
    化学教学. 2019, 41(1): 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19世纪以前的化学史可知,关于金属煅烧实验的解释先后出现了三种范式:波义耳的微粒学说、斯塔尔的燃素学说和拉瓦锡的氧化学说。这三种范式之间更替的历史是化学元素的发现史,也是化学思想的革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