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践正在成为全球科学教育改革的热门主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实践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从教学哲学的层次看,它是一则教学思想,对科学教学具有理念上的指导价值;从教学设计的层次看,它是一条教学原则,起到联结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作用;从教学实践的层次看,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的实践形式。方法论层次性的视角有利于理解科学实践的本质,促进科学实践的实施。
创新思维概说;化学科学形成期的思维创新例说;现代化学发展期的思维创新例说;化学创新思维的特点的初步分析讨论。
为了解初三年级学生在微观层面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以广州市中考化学试题的改编题为测试任务,组织78名学生绘制二氧化碳参与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发现4种表现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和反应的作答结果、8种表现容器中气体种类和流动方向的作答结果,归纳出对应的化学学科认识方式的类别和认识不足。围绕学生的化学反应微观认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研究建议。
模型建构能力体现在模型初建、修正及应用的科学实践动态历程之中,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核心素养维度下涉及的一种关键能力。在分析模型建构能力培养价值的基础上,以学生必做实验“搭建有机分子球棍模型”为例开发面向职前化学教师的中学化学教学实验,结合进阶式的建模活动发展职前化学教师的模型建构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可以明确主要知识内容,突出知识发展主线,凸显化学学科所包含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方法,为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创设平台。以2019版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以“引导学生总结”功能模块为切入点,设计评价工具并应用该工具分析化学教科书“引导学生总结”的特点与问题,为其设计提供参考。
元素周期律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三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为载体,从模型位置、模型建构思路、模型建构方法、模型示例图四个方面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模型建构过程,探索“模型认知”核心素养在元素周期律中的培养方法,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元素周期律模型以及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在分析“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已有教学研究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立足问题解决理念,基于手持技术“3xn”教学模式对“金属钠与氧气反应”进行教学设计。通过“3x5”教学模式梳理出情境线、问题链、活动线、方法链、形式线和方式链,驱动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基于实验曲线分析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形成对金属钠与氧气反应实质的认知,培养定量思维和曲线分析的能力。
面对高中有机化学反应教学中偏重机械记忆的问题,通过分析新课标对有机化学反应的教学要求,基于结构视角理解有机化学反应教学研究现状和实践效果,建议以结构视角为突破口,开展促进学生结构与性质整体理解的有机化学反应教学。以“再探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例,建构基于杂化方式、电负性、电子云密度、键的极性等相关结构要素分析有机化学反应的认识视角,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思维。
学历案与教案、学案不同,它始终把学生作为教学行为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 学历案中更多记录的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学习的过程,在让学生明确要学会什么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解决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以及如何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会等问题。学历案由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作业和学后反思等要素组成。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角度设计“防疫中的化学”的中考复习课,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口罩的防护效果、消毒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确应用等方面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引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正确防疫,达到综合应用知识体系和培养科学风险决策能力的目的。
呈现高中化学必修1模块“实验方法选择”的项目教学案例。以“从青蒿素的提取历程中探寻实验方法”为项目学习主题,以“调研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发展史”为主项目,以“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为进阶项目。通过小组合作和外部资源协同探究实践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项目任务的完成、展示和答辩进行持续的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化学实验素养。
利用比表面积较大的钢丝棉、铁粉,实验室常见的铁丝、洗耳球、蒸发皿等创作“烟花棒”和“喷粉烟花”两个实验教具,使铁在空气中燃烧,并将铁燃烧火星四射的实验现象以烟花绽放的形式呈现,使铁燃烧反应的条件、原理、现象和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化和趣味化。该实验教具仪器易得、制作步骤简单、实验现象明显、观赏性强、操作安全性高,且不需要在纯氧中进行。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溶解平衡。利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难溶电解质PbI2悬浊液的稀释过程,论证溶解平衡的存在并获得溶度积常数。通过对比实验,测量溶液的电导率证明难溶电解质也存在溶解平衡的同离子效应和溶度积常数的温度效应。
借助氯离子数字化传感器,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中洗涤2-3次操作的实际效果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第一次洗涤并转移能够将绝大部分溶液残留转移,洗涤2次并转移则能够基本将溶液残留完全转移,定量且直观地验证了教材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的实验要求,证据性强,易于学生理解。此外,通过对使用不同容积的烧杯以及不同溶解用水量等因素的探究,得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中烧杯内溶液的残留主要与烧杯和溶液的接触面积等因素有关。
借助红外热成像仪与智能手机观察并拍摄钠在空气中的变化过程,以及钠与水反应过程中的位点温度和热量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煤油对钠的氧化速率的影响。分析与展望探究实验的结果(结论)在“钠的性质”的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与价值。
采用个案研究法,挖掘和收集学生在化学模拟考试视频中作答跳转模式的序列数据,结合访谈和实物资料,发现反映学生考场心态的作答顺序、时间分配、审题习惯和用笔习惯等具体行为表现,以提高学生对自己作答状态的元认知水平。通过改善具体行为而有效改善考场心态,促进高考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考试测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题异构”即基于相同试题素材,构思并设计出不同问题情境与考查角度的试题。整合一氯化硫相关资料信息,从物质制备、含量测定、性质探究三个角度原创三道无机综合实验题。 一题多变,丰富多样的试题呈现形式能创造多方位的考查视角,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整体建构。作为教研的新形式,“同题异构”也能促进教师深入研究高考,将命题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在高中化学教学辅导书中,时常出现一些判断物质熔沸点的规律或判断熔沸点高低的题目。 在分析、解决这类题目时,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抑或运用大学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没有准确地定位教学的内容和难度。针对这种现象,在分析文献、课程标准、教材和高考试题的基础上,提出定位物质熔沸点教学内容及难度的重要性的建议。
2019年新修订的昆士兰州高中化学课程大纲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从课程标准组成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表达形式和评价体系四个角度对昆士兰州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9年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昆士兰州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不仅较好地反映了教学与评价相结合,还注重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导向的表现性评价。对推动我国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与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