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2-13
  

  • 全选
    |
    目录
  • 童文昭,邹国华,杨季冬
    化学教学. 2019, 41(2):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学习进阶中的核心概念是介于学科观念与基本概念之间的一种中位概念,基于国内课程体系的特点,提出学习进阶视角下的化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界定思路。以“物质结构”为例,通过“自上往下”的观念建构分析和“自下往上”的基本概念认识结构分析,得出“物质结构”的核心概念包括“结构微粒”“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空间分布”“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
  • 吴俊明
    化学教学. 2019, 41(2): 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背景知识”是人关于知识背景的认识,跟教学情境、教学情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要真正掌握知识,必须准确和深刻地了解知识背景。恰当的背景知识是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之一。举例说明了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要从两方面着手不断提高运用背景知识教学的能力。
  • 陈凯,魏冰,陈悦
    化学教学. 2019, 41(2):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科学风险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初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的教学设计文本为研究对象,依据框架的3个类别18个维度对文本进行编码,应用内容分析法,发现中学化学优质课在科学风险内容上出现的频次与选课主题。
  • 秦璐,陈晓娜,闫春更,周青
    化学教学. 2019, 41(2):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FLOW MAP测查高中生有关“化学键”的认知结构,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认知结构水平进行评价,基于三重表征理论对认知结构内容进行质性分析。发现学生纸笔测验成绩与其认知结构的广度、丰富度、整合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错误概念数呈显著负相关;多数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体水平位于多元结构水平(36.67%)或关联结构水平(30.00%);“宏观”、“微观”或“符号”维度参与的双重或三重表征比例分别为86.67%、70.00%、56.67%。
  • 席云芳,顾倩颖
    化学教学. 2019, 41(2): 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区域调研发现,当前部分高中化学学习活动中生主行为对所占比例虽较高,但行为对变换频率过低,说明活动设计及实施比较粗放。在活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设计、活动中具体处理方式、教师指导等方面均不明确。结合“鎏银工艺初体验”活动的设计及实践,主要针对高中化学学习活动的细化进行浅析。
  • 王荣桥
    化学教学. 2019, 41(2): 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微粒观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基本观念中最基础的部分。为帮助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微观世界,引导他们理解、建构微粒观,课堂教学中从解释生活现象、分析教材文本、拆分微粒模型、依托实验探究、实施角色扮演等8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学生微粒观的形成和建构。
  • 吴晗清,孙年冬,李琳娜
    化学教学. 2019, 41(2): 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ATDE(问想做评)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融合了ATDE模式和项目式教学,将其应用于高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基于ATDE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纵向上把教学线索分为两类,即“显性线索”和“隐性线索”;在横向上可以把教学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情境与问题”、“实践与活动”和“讨论与反思”。基于此,设计了“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的教学案例,详细展示了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 左金鑫,何彩霞
    化学教学. 2019, 41(2):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升学生对有机合成设计思路的理解,在高二有机合成的复习教学中,以高考中常出现的典型有机反应为素材,通过分析几组简单有机物分子的合成,引导学生体会有机合成目标化合物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合成反应模式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形成逆向分析有机合成的思路,进而分析陌生有机物如菠萝酯的结构特点及其合成的反应模式,并选择合适的原料分子设计其合成路线,以提升学生有机合成路线分析与设计能力。
  • 申燕,杨显江,李迪
    化学教学. 2019, 41(2):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金属的化学性质”为例,对其教学实施流程、设计意图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力求还原真实的科学探究情境,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发展以及能力的进阶式提升。
  • 范标
    化学教学. 2019, 41(2):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情境创设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水的净化与组成”为例,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到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新定位情境的内涵和价值,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创设策略。
  • 周朝晖,沈蓉
    化学教学. 2019, 41(2):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金属与水的反应”教学为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增加“镁与水反应”、“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等实验探究活动,运用POE教学策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苑凌云,李鼎,岳文虹,杨吉
    化学教学. 2019, 41(2): 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POE(预测—观察—解释)教学策略,通过数字化实验手段模拟大自然中酸雨形成的真实发生过程,结合相关资料,为学生对酸雨的形成、二氧化硫和酸雨的重要联系、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催化氧化的条件等构建较为全面的认识,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普适于大多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科学探究的技能。
  • 李宇风,汪洁,孙可平
    化学教学. 2019, 41(2): 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H传感器实时得到实验中的酸碱度数据,借助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溶液的颜色变化,确定该色素的颜色变化与变色范围并用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对石蕊指示剂的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以紫甘蓝浸出液为例,介绍了从提取浸出液到记录滴定时颜色随酸碱度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对不同种类的植物浸出液完成测定。制作了苏木、玫瑰花、黑枸杞等植物浸出液的变色图谱。
  • 雷以柱,王倩,万亚荔,陈定梅,卢香宇,王克良
    化学教学. 2019, 41(2):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化学变色反应,递进式地设计“化学印章”与“化学打印机”系列化学变色反应趣味实验。介绍了实验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影响因素。该实验具有创新性强、趣味性浓、视觉体验效果好、贴近生活等特点,可以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儿童化学启蒙教育及化学科普教育等方面。
  • 王永臻,魏海,李德前
    化学教学. 2019, 41(2): 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含硫火柴头、高锰酸钾稀溶液、氯化钡溶液、品红试纸和Y形试管等物品,设计了火柴头爆燃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及品红试纸褪色、检验SO42-等系列实验。改进后的实验具有直观、有趣、安全、环保等优点,不仅检验了二氧化硫气体的存在,还能说明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因此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益。
  • 刘静松
    化学教学. 2019, 41(2):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压强传感器测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到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中时压强的变化,然后再滴加盐酸释放出二氧化碳,发现装置内压强没有恢复到原来数值。通过该实验探究不仅认识到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还可突破学生认知障碍,认识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水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导致压强降低,在教学中实现对该问题的深度学习。
  • 许美莲
    化学教学. 2019, 41(2):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要素之一。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研究中,致力于构建知识模型、思维模型、答题模型等多种认知模型,断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来描述化学现象并解释化学原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 顾弘,吴永才
    化学教学. 2019, 41(2):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核心素养评价要求,依托命题框架,结合例题,介绍了从真情境、高立意、巧构题、准作答、实磨题五个策略入手完成化学实验题的命制。
  • 钟国华
    化学教学. 2019, 41(2): 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18年全国Ⅰ卷实验题(简称“18-Ⅰ题”)为例进行试题分析,归纳命题特点,总结方法指导,提出在高三复习课使用“实验—性质—原理”三元整合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结合教育部优课探讨基于实验情境实现物质性质和反应原理的三元整合策略在高三实验专题复习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备考教学建议。
  • 惠海涛
    化学教学. 2019, 41(2):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苯的分子式及反应事实推测苯的结构,论证凯库勒式结构的缺陷;通过聚合反应建立苯与乙炔、多聚乙炔之间的联系;将苯的结构在空间扩展,关注苯与联苯类化合物、稠环芳烃、石墨烯之间的关联;将平面结构的石墨烯在空间卷曲,形成石墨与富勒烯、碳纳米管结构间的内在统一;将石墨的六边形结构重构,关注石墨与金刚石的差异与转化;借助数列知识和极限思想,从含碳量的角度分析稠环芳烃转化为石墨的过程,运用欧拉公式分析足球烯中的五边形和六边形个数,体现了化学与数学的学科融合;以诺贝尔化学奖为背景,介绍化学史中的相关研究及当前最新研究进展,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培育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敏捷性、整体性和创造性。
  • 胡巢生
    化学教学. 2019, 41(2): 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核心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比3个版本教科书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中“产生沉淀”、“气体产物”内容的建构方式和概念陈述上的差异。透过对鲁教版教科书中“除去食盐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和“海水制碱”原理的分析,纠正教学中过分强调“离子关系”的弊端,解读“生成沉淀”的化学内涵;透过对3个版本教科书中鉴别氮肥和探究氮肥“跑肥”中NH4+检验的分析,解读“气体产物”的化学内涵。从而进一步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的实质,为教师的教学和教科书的修订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