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03
  

  • 全选
    |
    目录
  • 吴晗清,肖美超
    化学教学. 2016, 38(4): 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北京市普通高中的204 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学科有价值并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然而教学实践中却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的意识与能力较为薄弱,对于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感知较为肤浅。基于此提出了联系生活的化学教学策略。
  • 吴俊明,张磊
    化学教学. 2016, 38(4):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价值的界定与分类。全面地认识科学、深刻地揭示和理解科学的本质,是科学价值立论的前提和基础。科学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理性价值、创新性价值、认知价值、精神价值和美的价值。科学的外在价值包括它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促进人的发展是科学最重要的间接价值。科学也有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从人的发展角度看,科学的内在价值和间接价值更为重要。初步讨论了当前科学价值观养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 任宁生,邓小丽
    化学教学. 2016, 38(4):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论证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论证与科学论证的定义和要素出发,分析科学论证与科学知识增长的关系,并据此设计科学论证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型,以期帮助一线教师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 孟献华,倪 娟
    化学教学. 2016, 38(4):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历史回顾,提出科学史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起到理解学科方法、形成学科思想、认识学科社会本质等作用,以理论陈述和案例呈现的方式,从内容选取的目标、原则方面全面阐述基于科学史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观念。
  • 孙天山
    化学教学. 2016, 38(4):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突破有机化学学习的瓶颈,帮助学生走出有机化学学习的困境,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从把握不同模块的目标要求、吃透教材内容的知识逻辑、明晰教材栏目的设计意图3 个方面深度解读教材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前提。对学生的前知识、“最近发展区”、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学力、心理特征及认知倾向全面了解学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关键。着重从“剖析结构,揭示本质”等8 个方面阐述了优化教学的方法策略。
  • 殷志忠
    化学教学. 2016, 38(4):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学有效性首先在于教学逻辑性,以课堂为载体建构教学逻辑,是深度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切入口。教学逻辑是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有效地开展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基础。建构教学逻辑要遵从学科逻辑,以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契合学的逻辑,以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为基础;凝结教的逻辑,融合教的规律来整合、设计逻辑主线。初中化学作为理科教学的分支,具有启蒙性、实验性、基础性,如何建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逻辑,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是每个化学教师的实践追求。
  • 张 霄,马 薇2,吴晗清
    化学教学. 2016, 38(4):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要素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必然涉及的因素,其中包括观察、假说、实验、理论等。以“原子结构发现史”为例,原子结构的确立历经理论探讨、实验探究、模型确立三个阶段,体现了观察是建构与检验假说的基础;假说是解释、预测现象以及指导实验的依据;实验是获取现象以及检验假说的手段。教师应当返还属于学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关注学生的“错念”,培养学生提出假说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 赵文宇
    化学教学. 2016, 38(4):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微粒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念。以水为认识对象,设计活动、进行实验探究,建立起宏观- 微观- 符号相联系的思维方式;运用模拟动画、图片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微观的视角学习化学知识,为建构化学微粒观初步奠定基础。
  • 侯 帅,王后雄
    化学教学. 2016, 38(4):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学化学教学通过师生交流,活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构筑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促进主体内心发展。化学课堂“低效”交流存在交流目标单一化、交流内容封闭化、交流思维表层化、交流路径定向化、交流方式两极化等问题。化学课堂“高效”交流应努力追求课堂交流的整体实践:目标多维,从单一维度走向多个维度;内容多源,从教师垄断走向学生主体;形式灵活,从追求形式走向“形副其实”;思维碰撞,从过度预设走向动态生成;结构提升,从个人独白走向群体对话。
  • 孙夕礼,陈 益
    化学教学. 2016, 38(4): 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硝酸”教学实践的审视和思考,阐述了“宏观- 微观- 符号”三重表征的内涵、教学设计流程和构建策略。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设计和解决,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符号的意义,建立符号与微观、符号与宏观的有机关系,构建学习者对化学知识完整的表征系统。
  • 潘 樱,郑柳萍
    化学教学. 2016, 38(4):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最真实的载体。开发生活化的补充性教学实验的必要性在于:弥补现行教材实验编写的局限性、增强教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充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举了将补充性教学实验生活化的策略及若干生活化补充性教学实验的开发实例。
  • 叶林美
    化学教学. 2016, 38(4):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记录了“盐溶液的酸碱性”的课堂教学过程,分析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镁粉与氯化铵溶液反应”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通过“动手学”构建盐类水解的知识体系,最后运用所学新知解决问题, 呼应课首,实践了“动手学”的教学理念。
  • 许志勤
    化学教学. 2016, 38(4):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必须努力渗透科学素质的养育,体现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要抓住重点,以有关的化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基础要素和化学学科观念等作为课堂中科学素质养育的核心内容。用问题驱动学生化学主动学习,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在真实的情境中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地实行师生互动、促进生生互动等,是有效的渗透学科核心素质养育的教学策略。
  • 江 岚,段昌平
    化学教学. 2016, 38(4):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液氯、液氨、白磷、铝粉和氰化钠五种危险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储存这些化学品必需注意的问题;列举了近年来这些危化品的典型突发事故及现场的处置;解释了这些危化品事故的防范方法及处理某些有毒物质的化学原理。
  • 陆燕海,嵇锦荣,江旭峰
    化学教学. 2016, 38(4): 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硝基苯制备及提纯实验中的两个疑问,在分析相关反应机理的基础上,从实验和理论的视角进行探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常制得的硝基苯粗产品为淡黄色,并非是由NO2 溶解引起的,其成因在于所用的原料苯中含微量噻吩杂质以及实验过程中有二硝基苯等有色副产物生成。(2)用NaOH 溶液提纯硝基苯时洗涤液颜色加深,与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系列酚类副产物有关,主要是一些硝基酚类、对亚硝基苯酚及对苯醌单肟等有色物质。
  • 乔金锁,郭彦青
    化学教学. 2016, 38(4):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水壶与暖水瓶水垢中含有害元素,一般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用硝酸提取水垢中的镉,形成镉试液。利用鉴定镉的特效反应,设计了定性检测水垢中镉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水垢中含有镉。应防止水壶与暖水瓶中水垢的形成,建议最好能定期清除水垢。
  • 刘小云
    化学教学. 2016, 38(4):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电解法制备氢氧化亚铁”与“污水处理——电浮选凝聚法”两个实验都借助了电解原理发生了相似的反应。尝试将两个实验进行改进,整合在同一套装置中进行,并利用实验中产生的氢气与氧气完成“氢氧混合气爆鸣”的实验,使一套电解装置能够完成多个实验,节约药品,富有创意。
  • 李静媛
    化学教学. 2016, 38(4):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物质燃烧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实验。为了增强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和学习化学的热情,创新设计了多功能燃烧瓶实验装置。利用多功能燃烧瓶,进行铁丝燃烧实验,可以持续铁丝燃烧现象;进行白磷“水下燃烧”实验,可以简化操作,控制污染;进行硫粉燃烧实验,可以避免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并能对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作对比,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 陆春华
    化学教学. 2016, 38(4):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防止白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中“燃烧条件”实验做了多种创新设计,使改进实验的器材易得、实验的连贯性强、能有效防止产物污染环境、实验的可信度高,非常适合课堂教学。
  • 綦尤娜,刘 璇
    化学教学. 2016, 38(4): 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不同版本化学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某些不足,对比了文献中介绍的多种改进实验,设计出一套能同时实现NO、NO2 的制备及性质实验的组合装置。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能实现多个反应,操作方便、现象明显且有益环保。解决了实验中易泄漏、操作不简便、实验教学耗时多的问题。
  • 谢丹敏,汤中华
    化学教学. 2016, 38(4): 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上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的实验内容,制作了封闭U 型管实验装置,并应用于初中化学的微粒运动、微粒之间存在空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多个对比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霍本斌
    化学教学. 2016, 38(4):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已有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身份单一物质为配平基准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方法。该法包括 “标价连桥、选定对象、确定系数、配平其他”四个基本环节。前三个环节是为了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系数,最后一个则是为了完善整个方程式的配平。并通过几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了该法的操作技巧。
  • 杨金才
    化学教学. 2016, 38(4): 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种配平燃料电池负极反应式的新方法——零价法。即将燃料电池的燃料物质看成零价,根据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计算出单位燃料参与负极反应时所失去的净电子数,确定燃料物质与电子数之比,再依据守恒原理快速、准确地书写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 周业虹
    化学教学. 2016, 38(4):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ISA2015 科学测试注重考查科学素养,强调考查科学地解释现象、评价和设计科学探究、科学地解释数据和证据。在命题中将科学素养的考查置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试题的呈现形式丰富,设问方式力求展现学生的思维水平,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这与我们国家进行的课程改革高度一致,对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的设计起到了导向作用。
  • 钟汝永,刘晓靓
    化学教学. 2016, 38(4): 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文献和互联网资料,对共价键的自由旋转作出了界定。分析了1,3-丁二烯和联苯等几种共轭分子的碳碳单键旋转及原子共面问题,认为单键能否旋转与分子的旋转能垒及温度等外界条件有关。常温下,1,3-丁二烯分子中的原子不是都在同一平面上;联苯在固态时,分子中的22 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而在液态或气态时,两个苯环间出现了0°~45°之间的扭转二面角,分子中只有14 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