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ccess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

    跨学科作为当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目前很多教学实践未触其理念本质。在教学中重视跨学科思维是落实跨学科这一理念的关键。阐释跨学科思维的内涵与构成,并且通过与项目式学习的对比,总结提炼了发展跨学科思维的学习活动特征。 

  • .

    从实验事实、理论计算、分布系数三个维度说明常用的“越稀越水解”规律并不适合像苯甲酸铵这一类盐的双水解,这类盐加水稀释过程可能抑制其离子水解,水解平衡也可能不移动。 依据对盐水解本质的理解和理论计算,通过数据分析和分布系数,明确在一定温度下,盐的水解百分率主要决定于溶液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运用这一观点解释了对醋酸铵加水稀释过程中其离子水解平衡不移动的事实,并成功预测碳酸氢铵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中各离子水解、电离的行为。 

  • .

    基于CNKI数据库,对2013-2023年化学跨学科主题下的202篇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关键词及时间线绘制图谱并分析,得出结论:中学化学跨学科发文量较少;研究重点在STEM教育、项目式教学、核心素养、跨学科实践活动,基于目前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深化跨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增强初高中化学跨学科案例开发,加强跨学科实践效果研究。 

  • .

    以《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刊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转载的2003-2023年高中化学深度学习优质实施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其情境创设及使用现状,以此为基础给出深度学习观照下的情境创设建议。 

  • .

    以中华优秀古籍《天工开物》中记录的古代井盐制取为情境,在钻井卤现、楠竹汲卤、验卤净卤、火井煎盐等工艺流程中对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晶等知识进行综合复习,培养学生利用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提纯、应用物质的思路与过程,领略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当代匠人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坚守,建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

  • .

    以“青铜器”为例,从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文明出发,聚焦青铜的冶炼铸造,立足化学学科,分析跨学科融合点,提炼驱动性问题,构建项目化任务,设计和实施系统化教学,引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探究先人改造、应用物质的智慧,发展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高阶思维能力,培育核心素养,深化对黄河文化的体验,坚定民族自信。 
     

  • .

    以“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教学为例,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融合制盐史的发展为情境线索,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学科价值,引导学生在分析素材的同时初建、修正、完善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模型,通过任务驱动及实验方案实施使学生切身体会除杂的过程,在数字化实验定量视角下结合定性分析除杂过程中的宏微变化,使思政与教学同向并行。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1): 8.

    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技术,分析20152023年发表的98篇各学科的密室逃脱教育游戏的开发案例文献,而后聚焦到化学学科,对密室逃脱教育游戏进行设计要素的画像,提出化学密室逃脱教育游戏设计的LCSEGM 2024模型和实践应用的建议。


  • .

    把氧化还原反应类型的可逆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利用微电流传感器、阴阳离子交换膜等材料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利用改进装置探究铁离子与碘离子、银离子与亚铁离子的可逆反应,借助图像表征电流方向的变化,证明可逆反应的存在。建构探究氧化还原类型的可逆反应的分析模型。改进装置操作简单、耗时短、一器多用,适合学生分组实验或拓展性实验。 

  • .

    日常学习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单元作业是实施日常学习评价的重要途径。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提炼高中化学单元作业的特征和要素,提出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操作流程和具体原则。以“盐类的水解”单元为例,阐述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具体过程,并根据单元作业的实施情况与反馈,提出教学补救措施。 

  • .

    以探究“汽车的发展历程”为情境,通过跨学科实践的任务化设计,引导学生从能源、环保和材料等角度探索汽车发展因素。综合运用化学、物理等知识,旨在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创新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跨学科概念,还能够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发展科学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 .

    根据大象牙膏实验原理,以30%H2O2溶液、饱和KI溶液和20%洗涤剂为反应物料,探究物料组合与产生泡沫的挤喷效应。首先,利用量气管装置,设计实验确定30%H2O2溶液和饱和KI溶液的用量配比。其次,固定此配比,改变物料用量,分别在100mL容量瓶、1000mL容量瓶和1000mL三角烧瓶中进行大象牙膏实验,得出相应的泡沫挤喷效应较佳的反应物料配方。实验的重现性好,该物料配方可供大象牙膏演示或学生探究实验时参考。 

  • .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化学问题解决时表现出来的“本事”,其“灵魂”是“能做什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会用化学眼光观察客观世界,会用化学思维方式思考客观世界,会用化学思维方法认知客观世界,会用化学语言表达客观世界,会用化学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 .

    根据科学本质(NOS)教育的最新分析框架——FRA范式,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1年版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中,涉及科学本质不同要素的内容进行频次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版课标呈现的要素种类更多且联系更紧密,尤其关注化学科学与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实践建议。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1): 3.
    从大单元教学理念来看,初高中化学教学本质上应视作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对比,归纳出化学观念、学科思维及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基于初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提出构建核心素养进阶式表现水平体系及核心素养评估与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从知识、观念、思维和实践四个层面,聚焦分析初高中核心素养衔接和进阶实施策略。


  • .

    针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演示实验中酚酞退色以及超出高一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巧用棉花减少酚酞与过氧化氢的接触、使用大量冷水稀释氢氧化钠溶液降温以减少反应放热的影响,破解同一团棉花既要泡在冷水中又要剧烈燃烧的难题,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现象明显的新方案。发现作为可燃物参与燃烧、高温下过氧化钠超强的腐蚀作用是导致酚酞无法显色的可能原因。把研究过程中的真实情境案例应用于不同教学阶段的实践,有利于构建素养为本的高效课堂。 

  • .

    以“自制西瓜霜”为项目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本草纲目》、滩田法制芒硝、古法制作西瓜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西瓜霜的制作体验”“ “西瓜霜制作原料的鉴别” “西瓜霜原料获取原理的探究” “西瓜霜产品的展示”等环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开展探究实验,测出西瓜霜的原料成分,感知西瓜霜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锻炼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 .

    教学数字化,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教学的变革,旨在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以改进“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为例,分别介绍应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实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以及借助数字化技术改进学案,赋能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课例,从教、学、评三方面总结数字化赋能化学教学的经验。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2): 3.
    化学反思性教学是提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改善化学教学质量、落实学科育人目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从教学过程的维度来看,化学反思性教学包括预期性反思、即席性反思和回顾性反思三种。在化学学科中实施反思性教学,应突出反思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强化理念引领、拓展经验视域;关注情绪流动、加深教学体验、完善反思机制、促进教学优化。
  • .

    基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落实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要求,以“乙醇”课时教学为例,构建“学,评”任务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展示在该思路下设计的不同类型课堂学习评价以及课后作业设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为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有效开展化学日常学习评价提供借鉴。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1): 16.

    基于跨学科思维过程和跨学科教学效果评估框架建立了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框架,据此编制理科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六地中学理科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理科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为中等水平且不存在显著的群体性差异,能力发展主要受到外部支持不足的影响,据此提出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的建议。

  • .

    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基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价值理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功能定位,构建高中化学思政元素体系与思政目标体系。认识思政素材的研究视角,分析思政素材资源的类型与来源,明确思政素材资源与思政元素的联结关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 将原本单一的、孤立的思政元素、思政素材有机融入教学各环节中,形成整体的、系统的高中化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促进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系统化、常态化教学,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能力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同向同行的目标。 

  • .

    通过对比分析2022年版和2011年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学习活动建议”发现,22版课标的活动建议数量增多、活动内容来源广泛、类别划分更为合理规范、分布均衡;“学习活动建议”具有立足教学实际、彰显开放性,紧扣社会生活、凸显学科价值,聚焦学科素养、强化育人功能等特点。教师在应用“学习活动建议”时应结合具体内容特点,力求学生经历真探究、真实践和真研究,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 .

    “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学科核心观念,是最具化学学科特征的思维方式。建构“结构决定性质”核心观念能够精简凝练教学内容,提升知识结构化水平,增进对学科本原性问题的理解,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决定性质”核心观念的建构要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规划,深入研究和挖掘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观念建构教学流程,积极利用评价引导学生建构观念。 

  • .

    利用封底的具支U型管与小试管组装成对比实验装置,借助该装置设计了“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实验”和“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实验”等多个对比实验。新实验装置的使用操作方便、药品用量少,不污染教室空气,实验现象明显,满足了个性化实验的需要,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1): 56.

    “类别与价态”视角通常用于认识“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迁移应用“类别与价态”视角开展有机物的教学,能使学生全面认识“乙烯”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深化理解加成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关系。化学教学除了要帮助学生 确立与“官能团”对应的“类别与价态”视角外,还应建构与“化学键”对应的“结构与性质”等多维视角,提高学生全面认识物质性质的能力。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2): 94.

    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强、资源储备丰富等教育价值,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是教学发展的新趋势。阐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涵盖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阶段,同时指出使用人工智能应注意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提供有益的思路与方法。


  • .

    基于化学学科理解的视角,以“电解合成乙醛酸”为载体开展“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的复习教学,充分体现电解技术在化学有机合成中独特的应用价值。通过真实生产情境的实践探索,促进学生在“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核心概念的认识中实现结构化思维的提升,最终达到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 .

    以单元核心概念分子、原子、元素等的起源与发展史为情境,基于“物质的组成”的大概念,以“基于化学史认识物质构成的奥秘”为例,从单元教学内容及大概念内涵分析、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规划、教学片段实录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设计单元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形成宏微结合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化学学科视角,理解大概念的内涵,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

    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现象在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描述有所不同。在梳理与剖析了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其中对该实验原理的探究有一条循序渐进的主线,也有不少矫枉过正的改进方案,故对该实验进行了再探究。选用低浓度的NaOH试剂以确保安全与节约;改变教材上两种试剂的滴加顺序和滴加方法,利用烧碱溶液煮沸除去氧气后的余热来提升该实验的成功率;出现红褐色的现象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将绿色沉淀转移到滤纸上,呈现红褐色更快,更便于观察。 

  • .

    融合项目式教学与UbD理论,构建适用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框架。以“复分解反应”为例,探讨融合框架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选择制取固体酒精作为项目任务,通过了解醋酸钙的性质、探究醋酸钙以及固体酒精的制取,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力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运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综合表现,促进学生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加深对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的认识。

  • .

    以解决“如何实现人人都能‘水上漂’ ”的驱动性问题为主线,借助物理学的受力分析方法,从静电作用角度剖析氢键。通过整合教材中与“氢键”相关的重要内容,对氢键的结构、强度的影响因素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适当拓展,构建氢键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认知的结构化,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 .

    以碳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情境,以碳的化学性质为知识载体,在碳为观“知”、碳为观“值”、碳为观“智”、碳为观“志”四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梯度化的问题链和系列化的任务群,建立“情境-问题-任务-知识-素养”的关联,构建“用途-性质-变化-因素”认知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彰显学科价值。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1): 70.

    针对焰色反应实验存在的不足,设计纳米喷雾器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改进。改进实验用自制手持分光镜观察焰色反应形成的原子光谱,将焰色反应与原子结构建立联系,从宏微结合视角认识焰色反应。验证了钾的焰色呈紫红色,改进装置同时兼有操作简单、焰色稳定、功能多样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

    模型与建模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元素,也是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但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中容易形成因“过分依赖建模”而导致的“定势思维”。以原电池模型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对原电池模型要素进行分析,进而识别出原电池模型变量,完善对原电池模型的认知,形成对原电池的系统化、本质化、全面化认识,以此使学生建立模型变量的认知,发展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 

  • 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25, 47(1): 61.

    通过ArduinoMatlab的串口通讯,实现对苯酚化学性质实验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验中同步监测苯酚的电导率、pH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数字实验提供数据支持从多个维度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创客教育与化学实验的融合旨在激发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潜能,为未来教育模式的创新作一些探索。

  • .

    以“莫尔盐”为情境进行大概念统领下的自主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系统地呈现了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内容开发、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流程设计以及第3课时的主要教学过程,并进行教学反思,帮助学生形成多角度认识物质的方式,提升认识物质的层级水平,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

    科学思维是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情境和活动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载体。以“物质的酸碱性”教学为例,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酸碱指示剂、新型pH试纸的制作,把学科知识融合在活动中,在质疑、探究、推断中形成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地。

  • .

    蜂蜜作为熟知的天然食品,含有丰富的有机化合物,如糖类、维生素、有机酸、酚类和酮类等物质,这些化合物的性质与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紧密相连。从蜂蜜的化学视角探讨其营养成分、酿造过程、存放与冲泡、发酵及应用、质量标准、生化反应,并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作为教学参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与人体健康、食品安全紧密相关的意识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 .

    单元教学是建构大概念的重要教学形态。在具体实践中要以系统化的思维进行大概念的提炼和单元的划分,遵循整体化、结构化、情境化、真实性的单元教学设计原则,依托单元情境组实现“教-学-评” 一体化,并根据实践效果进行反思、优化和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