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7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5-07-10
  

  • 全选
    |
  • 彭炫, 郑长龙, 张笑言, 张晓燕
    化学教学. 2025, 47(7):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化学观念为4个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物质转化观作为化学学科特质化的化学观念,其形成有助于实现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辨析变化观,审视物质转化观的内涵,并结合史实考究其历史演变,认为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基于思辨的物质转化观、基于元素组成的物质转化观、基于结构构成的物质转化观和基于反应调控的物质转化观。素养为本的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应强调重视发挥“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的结构化功能,培养物质转化的认识视角和认识思路,形成认识、改造和保护世界的正确价值观。


  • 张丹
    化学教学. 2025, 47(7): 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化学教育正经历着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研究教材中的决策型问题,可为日常教学带来启示。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新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对象,分别从问题类型、内容呈现及教学作用三个维度对其中的决策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相应的教学建议。


  • 詹伊珂, 薛松
    化学教学. 2025, 47(7): 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对国内17篇硕博论文中关于师生化学建模能力的实证研究进行分析,发现建模能力维度构建多关注模型选择、建立、效化和应用;测评方法多元,以纸笔测验等定量方法为主,课堂观察等定性方法较少;能力发展存在群体差异,学生和职前教师模型认知表层化,在职教师更擅长引导建构与应用。建议加强心智模型的可视化表征,开发全面评估建模历程的测评工具,并根据建模能力影响因素探索建模教学策略。


  • 胡天娇, 马善恒, 聂小琴, 彭梭
    化学教学. 2025, 47(7):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核心素养承担着衡量学生化学综合素质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使命。基于文献法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核心观点及其测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聚焦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然后从内容、维度和方法三个方面对当前研究展开了反思,旨在为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


  • 戴泽佺, 江合佩
    化学教学. 2025, 47(7): 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净水剂聚合硫酸铁的制备与测评”为素材开展高三复习。以结构视角解析聚合硫酸铁的成因切入,通过设计聚合硫酸铁生成的理想路线、探究聚合硫酸铁实际生产的工业方案、检测产品净水性能及应用“价--律”三维视角探讨CoNi单质能否制备类似聚合硫酸铁的净水剂等环节进行复习。通过调用物质结构与反应原理知识分析工程问题,促进知识关联结构化;通过聚合硫酸铁制备方案能否在其他铁系元素推广的讨论拓宽了认识物质的视角,在“价-类”二维视角基础上增添元素周期律维度拓展为“价--律”三维视角。


  • 张意
    化学教学. 2025, 47(7): 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化学史情境贯穿课堂教学,通过进阶式教学活动设计,有机融合鲍林角色扮演与科学史叙事,引导学生亲历“模型证伪-理论重构-应用检验”的科学思维过程,自主构建杂化轨道理论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渗透科学家精神培育,最终构筑起“知识-能力-价值”三维育人框架,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发展。


  • 李滢, 钱扬义, 周志豪, 温金菊
    化学教学. 2025, 47(7): 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融合手持技术,立足PDE策略设计影响化学平衡因素的教学。通过手持技术透光率曲线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过程,建立“Q-K关系模型”。学生利用模型进行演绎推理,在实验前利用已有知识预测曲线,实验中采集数据,实验后结合QK关系与四重表征解析曲线,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从而深度参与到手持技术的课堂中,培养分析、预测、解释的能力。


  • 陈晓倩, 任习蓉, 毛秋梅, 孟爽
    化学教学. 2025, 47(7): 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制作“玫瑰永生花”作为项目主题,系统梳理干燥体系,构建干燥方法选取模型,通过挖掘自然干燥法、硅胶干燥法、溶液置换干燥法蕴含的学科知识,迁移运用所学化学、生物学知识,循序渐进探寻干花干燥方法的优化,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永生花工艺品的制作,将艺术融入生活和社会发展,丰富审美体验。通过开展永生花发展前景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永生花的价值,为斗南地区干花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发扬主人翁意识,在学科交叉融合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 陆婵
    化学教学. 2025, 47(7):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学生的学科理解,设计一个旧电池的重组实验,通过对废旧锌锰干电池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回收利用,以其为基本原料和组件,重新组装成一枚可用的干电池。通过此探究实践活动,巩固和促进氧化还原、化学能源等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陈建托, 苑凌云, 胡卓然, 邓阳
    化学教学. 2025, 47(7): 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SO2BaCl2溶液无法反应生成BaSO3沉淀”的传统认知的可靠性进行了探究。经过数据分析,可得出常温下当BaCl2溶液的浓度高于0.01mol .L-1,向其中通入SO2就可以满足生成 BaSO3沉淀所需的溶度积条件。其次,进一步通过融合红外吸收光谱的实验进行验证,在常规实验环境(室温约24℃,未隔绝氧气)下向0.40mol .L-1 BaCl2溶液中通入SO2时,结果显示,两者确实能够反应生成BaSO3,并由于反应环境中的微小尘埃或有氧条件下生成的少量 BaSO4提供了结晶中心,以及因表面吸附、包埋或吸留共沉淀的作用,最终生成了 BaSO3BaSO4的混合沉淀物。


  • 王声榜, 赵康伟
    化学教学. 2025, 47(7):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的氢氧燃料电池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实验改进。通过将U形管改为“山”形管、升级发光二极管改为电压数字化传感器、在饱和硫酸钠溶液中添加硫酸以及使用充电宝替代学生电源,显著提升了氢氧燃料电池的性能和便携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装置操作简便,实验数据可视化,适合课堂教学演示。


  • 杨健
    化学教学. 2025, 47(7): 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数字化仪器设计拉脱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用于分子间作用力的教学。用带挂钩的电子天平实时采集金属圆环在水和丙酮中的受力数据,用降压电路实现对电动推杆升降速度的精确控制,减小由于手动操作不稳定所造成的实验误差。通过比较金属圆环在水和丙酮中的受力图像,理解水的表面张力与氢键之间的关系。该实验适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实验或与物理等学科开展跨学科探究实践学习。


  • 杨蔡利, 罗敏, 刘茜, 杨丽君
    化学教学. 2025, 47(7):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氢氧燃料电池实验中存在的内阻较大、现象不够直观等问题,提出采用含有紫甘蓝指示剂的琼脂凝胶包裹碳棒的改进方案。通过琼脂凝胶对气体的包裹作用延缓离子扩散,从而显著提升碳棒的储气量及电池性能。紫甘蓝指示剂能够体现电解过程中两极pH的变化,气泡吸附现象比较明显。改进后的燃料电池在放电过程中更加稳定持久,电压输出更为平稳。改进方案具有材料易获取、实验现象直观等优点。


  • 刘永珍, 朱马尔, 杨逸骁, 李天鹏
    化学教学. 2025, 47(7): 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教材及文献中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使用具支试管、注射器、长颈漏斗等仪器,设计了一款简易密闭、一体化的实验装置改进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在有效避免尾气泄漏的基础上,解决了铜与浓硝酸反应速率过快、在反应中气体生成量较难控制等问题。改进装置可适用于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NO2与水及NOO2四个反应的实验。


  • 李子明, 张新宇, 蔡俭, 周国亮
    化学教学. 2025, 47(7): 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绿色化学”思想内涵,解构2024年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逻辑。结合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提出以“教--评”一体化为导向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深度映射、教材资源的生态化重构、科技前沿的跨学科整合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设计等方面。


  • 王明, 卜晓仟, 杨玉琴
    化学教学. 2025, 47(7):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考卷中思政元素的融入对日常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具有引导作用。构建思政元素融入高考试题的分析框架,以江苏省新高考卷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高考卷中课程思政元素试题覆盖面广,思政元素涵盖政治信念、科学观和社会责任多个维度,融入路径以情境载体为主,作答和设问为辅。日常教学中需准确把握核心素养与课程思政的有机关联,深度挖掘化学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资源,并在日常学习评价中渗透课程思政元素。


  • 刘琪
    化学教学. 2025, 47(7): 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学科理解与应用建立在对学科认识的基础上,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化学学科有助于发展学习兴趣、增进学科理解、激发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分析基于人类发展史认识化学学科的价值意涵,结合中学化学内容,以《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6项创新》一书中的具体案例为例,阐述基于人类发展史认识化学学科的施教策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观念革新,为落实学科教学目标、培养学科创新人才提供新思路、新策略。


  • 吴杵潢, 邓峰
    化学教学. 2025, 47(7): 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加坡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相对成熟。以新加坡GCE O-Level《化学实验与探究报告册》为研究对象,介绍报告册中的安全指引、技能指导、主题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评价五个方面的设计特点,以期为我国编写《化学实验与探究报告册》与改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