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技术,分析2015至2023年发表的98篇各学科的密室逃脱教育游戏的开发案例文献,而后聚焦到化学学科,对密室逃脱教育游戏进行设计要素的画像,提出化学密室逃脱教育游戏设计的LCSEGM 2024模型和实践应用的建议。
基于跨学科思维过程和跨学科教学效果评估框架建立了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框架,据此编制理科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六地中学理科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理科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为中等水平且不存在显著的群体性差异,能力发展主要受到外部支持不足的影响,据此提出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的建议。
测查了379名在职高中化学教师PCK的结构,并探讨了PCK各组分水平在教学经验、PCK教学方式上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1)化学教师PCK包含六个相互联系的组分,且该六组分结构能被二阶因子PCK较好地解释;(2)不同教学经验的化学教师PCK六组分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3)化学教师PCK六组分水平在其教学 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依据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分析中小学听评课活动的现状。听评课活动是校本教学研究的基础性活动,要坚持教学研究和改进的初衷,依据课程标准,加强活动的规划、组织和指导。要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依据课堂观察收集的信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做有理有据的评析,促进教学的改进,实现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
以沪科版化学新教材中“如何测定气体摩尔体积”项目学习为例,对项目学习活动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实施流程。通过项目学习实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把握实验的本质,初步建立定量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依托学科能力理论,循着“目标制定-策略选择-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的流程,围绕“我爱我家——建造理想之家”进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实践。通过“建造传统之家” “建造环保之家” “建造智能之家”和“建造宇宙之家”四个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为类似的科普性内容教学设计提供参考思路。
以“自制户外火锅燃料”为情境,开展初中化学跨学科微项目式教学活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通过“选择燃料、调控燃烧、自制并使用燃料、展望未来燃料”四个核心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考虑安全性、污染性等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燃料,形成一般的思路和方法。从化学视角探讨火锅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
发展光伏发电是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举措。以“探究硅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为项目主题,在“结构决定性质”大概念的统摄下,通过分析硅晶体导电的原理、优化硅晶体的导电性能、制备硅太阳能电池板等活动,建构从“原子结构、晶体结构、电子配对、精硅提纯、pn结制备”等角度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从化学视角认识改变硅晶体结构对其导电性能的影响,加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社会价值的认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类别与价态”视角通常用于认识“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迁移应用“类别与价态”视角开展有机物的教学,能使学生全面认识“乙烯”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深化理解加成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关系。化学教学除了要帮助学生 确立与“官能团”对应的“类别与价态”视角外,还应建构与“化学键”对应的“结构与性质”等多维视角,提高学生全面认识物质性质的能力。
通过Arduino和Matlab的串口通讯,实现对苯酚化学性质实验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实验中同步监测苯酚的电导率、pH和氧化还原电位,通过数字实验提供数据支持从多个维度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创客教育与化学实验的融合旨在激发学生在化学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潜能,为未来教育模式的创新作一些探索。
针对焰色反应实验存在的不足,设计纳米喷雾器进行焰色反应实验改进。改进实验用自制手持分光镜观察焰色反应形成的原子光谱,将焰色反应与原子结构建立联系,从宏微结合视角认识焰色反应。验证了钾的焰色呈紫红色,改进装置同时兼有操作简单、焰色稳定、功能多样等优点,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针对沪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分子运动实验环境不密闭、不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装置不便移动等问题,利用球形双管杯和透明PVC软管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后装置易于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便于设计成对比实验,成功率高、现象明显、操作简单,体积小巧,方便课堂上作移动演示。
针对电解水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燃爆、电解液溢出等问题,通过对文献中系列装置改进方案的比较,设计一款加压排水式电解水装置。该装置采取亚克力材料一体化成型,由储液罐、电解管、加压器等组成。 实验表明,该装置 可有效解决可燃性气体的燃爆、电解液溢出等问题,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有利于学生自主实验。
使用气唧设计了“气密性检测专用仪”,改进了“氯化氢和氨气混合生成白烟”实验,优化了“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规整、方案简要、现象直观、节省资源,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益于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基于新课标对试题设计的要求,从试题情境的选择、素材梳理、命题多维细目表的制定及试题编制过程等,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综合性试题的命制。优良的试题能够传达健康生活理念,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决策,培养科学态度和绿色发展观念,同时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理解和实验探究技能,有助于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在参阅文献基础上,从原子结构、能级和电子跃迁等微观角度,阐释不同价态[ Fe、Fe(Ⅱ) Fe(Ⅲ)]和不同形态(单质、氧化物、盐、氢氧化物和配合物)铁元素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整合铁及其化合物原子结构与性质、晶体结构与性质的相关概念和知识,旨在为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19世纪中叶近代化学传入中国后,《化学鉴原》等早期化学译著构建了中国本土的通用化学词汇体系,此后几十年间一直被国内的化学译著沿袭。1900年前后,日本学者利用汉字创制的通用化学词汇经众多日译著作大规模传入中国。清末的最后几年中,国内逐步形成了以日译词为主体的通用化学词汇体系,民国以后仍被使用。之后有个别词汇屡经调整,并最终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被确定下来,成为沿用至今的通用化学词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