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性逐渐在国际教育研究中显现出来,并开始引起基础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及教学研究者的关注。通过梳理生命周期的理论研究进展,以及生命周期理论在中学化学在职培训课程、教学研究及教材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我国化学教育的启示,以期对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阐释了假说、证明以及化学科学中的假说、化学科学中的证明;“假说—证明” 是化学科学的重要方法,在化学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化学学科理解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的中学化学教学转变的关键。通过查阅文献,以CiteSpace为分析工具,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法和文献文本分析法,对“化学学科理解”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和研究述评,并对研究中凸显的问题进行讨论。
基于DINA认知诊断模型,对高一化学离子反应进行认知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离子反应7个认知属性和属性间层级关系是合理的,基于Q矩阵理论编制的离子反应认知诊断试卷诊断效果较好,学生的认知属性掌握模式和掌握概率有差异,掌握模式比分数更能诊断学生的认知情况。基于此,对当前高一化学教学提出了合理建议。
选取改革开放以来5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对应的5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采用内容分析法,站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从知识、活动、素材上梳理电化学主题基本的课程内容选取和组织问题。研究发现: 电化学内容选取上逐渐素养导向化,表现为概念的下位概念进一步清晰,匹配知识的活动和素材趋向丰富多变。有些知识内容尚待讨论。主题内的活动设计缺乏稳定性,电化学应用相关实验存在差异。课标缺乏稳定的电化学原型素材,教科书中体现学科前沿化的素材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内容组织上,形成了从原理到应用的二元组织思路。
聚焦日常生活中最普通却又不可或缺的物质“氧气”,依据内容、方法与评价“三位一体”的基本原则,即内容的广博性与前沿性、方法的先进性与严谨性、评价的即时性与人文性,融合创新设计化学科普课程。以此激活青少年客观理性的好奇心,培育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意识,涵养化学科学素养,助益青少年化学探究内驱力的生成。
阐述了化学大概念单元教学的意义,通过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内容,有利于建构知识网络、发展认识能力和提升应用迁移能力。根据教学内容的分布特点,把大概念的架构分为章节大概念、模块大概念和跨模块大概念三种形态,并对大概念的架构路径进行论述。对实施大概念单元教学提出指导性建议。
秉承新课程“素养为本”的理念设计鲁科版教材选择性必修模块“原子结构” 单元整体教学。分析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与蕴含的素养价值,对实验证据与科学模型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系统梳理,并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在课堂学生活动和板书设计当中。
在分析初中“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材内容和相关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根据金属和氧气反应的状况、金属和某些酸反应的速率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未立足证据基础上论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等,提出让学生在基于证据推理的基础上求证金属活动性的强弱,促进学生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深度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
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记忆轻生活实践、情境与内容脱节等现象,提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精心设计化学学习发展性任务,即在概念教学中设计递进式发展性任务、在实验教学中设计探究式发展性任务,在复习教学中设计情境式发展性任务等,帮助学生建构情景化、结构化知识网络,提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化学习的三个关键环节是真实问题驱动、合作研学和产生成果,是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过程,依据考试评价和合作过程表现性评价来判断活动目标的达成度。本案例从抗疫背景的驱动性问题出发,由学生提炼指向考试评价的研究任务,并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命题及评价的过程。依据高三复习实践,梳理“素材选择、项目、驱动性问题、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及应用”的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流程,为高三化学复习提供借鉴。
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无糖饮料,以“糖尿病患者是否能饮用无糖饮料”为问题主线,综合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内容,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将陌生的学科知识与熟悉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化学和生物学科视角,分析、阐释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跨学科主题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为高中化学跨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借助直角玻璃管和某些常规仪器,设计并开发了混合物性质、生成白烟、氢气性质等化学实验。新开发的实验设计新颖、装置简约、操作方便、现象明显、结论可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小型电解水实验装置。相比于教材上的实验装置,采用新型的温差发电作为电解电源以代替原用的直流电源;使用铂金钛网电极,降低了电解的电流与电压,同时还减小了电极两端产生气体的体积比误差;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基本恒定为2:1。
梳理已有的电镀锌实验的改进方案,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获得较理想的实验条件:选择ZnSO4-NH4Cl-CH3COONa电镀液、溶液pH为6、电镀电压为0.76V、电极间的距离为5cm,电镀可以得到银白色、较致密的镀锌层。增加锌镀层的酸性腐蚀和中性腐蚀实验证明,镀锌层具有显著减缓铁腐蚀的作用。
应用自主研制的MXLab21先进数字化实验系统探究NaOH溶液滴定常见金属离子Fe 3+ 、Fe 2+ 、Mg 2+ 、Cu 2+及Al 3+ 的氢氧化物沉淀的pH曲线(pH-V关系曲线)。 探究了单一金属离子氢氧化物沉淀的pH曲线,对实验所得的沉淀pH范围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仅有Fe 2+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明显不同。探究Fe 3+ 、Fe 2+与Mg 2+两两混合和三种离子混合时的氢氧化物沉淀的pH曲线,发现其混合离子均能实现分步沉淀。分析各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及分步沉淀时的pH范围、消耗NaOH溶液用量的异同,并对实验的异常现象进行解释。这些常见金属离子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及分步沉淀的动态pH-V曲线,对中学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化学典型问题具有固定结构类型和表达模式,在教学实际中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化工流程情境类问题饱含丰富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该类问题有效解决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事实知识、概念原理的实践探究式融合性教学;实验思维模型、流程(情境)表征模型及问题解决思维模型的建构性教学;多快好省原则、技术思想和工程思维的统摄性教学。
化学工业流程题目前已成为高考化学科目的固定题型之一。从试题命制的角度出发,基于历年高考化学工业流程题的命制实例进行总结分析,探索优化该题型命制的方法策略,并提出命制化学工业流程题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针对钠在空气中加热制备过氧化钠实验中出现的若干现象的不同解释,以及对氧气浓度、反应温度等实验条件控制存在明显分歧的问题,通过质疑、实验方案设计及探究,发现提高氧气浓度、持续加热有利于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的生成;钠块置于铝箔上隔着石棉网加热,可制得淡黄色过氧化钠固体,并可有效防止熔融过氧化钠的腐蚀作用。基于实验,推断钠在石棉网上加热后出现的黑色固体可能与纤维素的不完全燃烧以及熔融过氧化钠的腐蚀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