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介绍了沪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制情况和主要特色。展现教材内容体系和栏目体系概貌和设计思路;从加强科学过程与方法体验、重视认识模型和方法策略导引、关注跨学科内容设计、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尝试教材立体化设计等方面,阐释教材落实国家课标、凸显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立德树人的具体举措。
学习任务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落实“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核心因素。从学习任务的构成要素、逻辑关系以及素养发展功能等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促进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中学化学教师为例,说明当今教师之学的终极目标对应“为己“而“利他”的“为己之“”为教而学”和“应教为学”。其中,“为己之学”是完善自我,全面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使自己趋于成熟、优秀乃至卓越的专业发展层次;为教而学;是发展学生,切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有关目标和要求;“应教为学”是奉献教育,在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实践中建构具有个人特色的理论体系,为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编制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策略知识”调查问卷,经试测、修正、再测、质量论证,确定最终的调查问卷,并通过Rasch模型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根据Rasch模型转化得到调查对象的能力值,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将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划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基于数据结果,探讨了被试教师总体和不同水平群体“教学策略知识”的特征,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提升建议。
借鉴Gkitzia等人开发的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美国、新加坡等地的主流化学教科书中化学键部分的视觉表征进行分析。从表征的类型(C1)、表面特征的注释(C2)、表征与文本的关联情况(C3)、是否存在合适标题(C4)以及多重表征内各从属表征间连接情况(C5)这五个维度对教科书进行编码统计,获得不同版本化学教科书中视觉表征的信息,以期为后续教科书视觉表征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
基于高考评价改革要求及高考题型内容分析,结合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提出高三主题式复习教学的三种形式:促进知识学习掌握的课题、建构问题解决方法的专题、提升学科能力素养的议题。阐述其形式功能、模型意义和实操方法,为新高考下的复习课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清晰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和学得怎样等四个问题,这也是教学价值、目标与内容、任务与活动以及目标达成度的反映。以人教版“钠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为例,结合实际论述从上述四个问题出发进行的教学设计与能力评价。
立足微粒的认识进阶,以水和水溶液为素材,从物质的构成微粒、物质的溶解和结晶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借助实验、模型、类比、想象、视频、数字化实验等手段,探究宏观表象背后的微观实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微粒观,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以建构大概念为核心,整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这一学科大概念。按照事实、核心概念、次级大概念、学科大概念的逆向设计顺序,基于课标和学情,建立从真实情境出发,以学科大概念为统摄,通过科学探究形成化学学科观念、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思维、树立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的教学模型,实现知识的“高通路迁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彰显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通过学案导学,将学与评任务贯穿在古人眼中的水、科学家眼中的水、我们眼中的水、我们眼中的水分子这一情境明线中。“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学案串联学习任务,结合化学史,逐步深化对水的组成的认识,学生参与度高,促进了“素养为本”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学生必做实验的要求,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比较、分析国内三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必做实验的实验体系的异同。梳理实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由此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海藻酸钠及其凝胶在生活中有许多的用途。实验探究了海藻酸钠与乳酸钙形成凝胶的最佳条件,找到了用海藻酸钠制备体积较大、形状各异且规则的凝胶团的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海藻酸钠凝胶的“水中写字”的趣味实验。
分析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已有的乙烯制备实验,从试剂选择、反应条件确定、装置选用三个层面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改进后的实验减小了反应物用量,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提高了乙烯产率,简化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改进通过学生实验予以实施,学生的参与度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梳理教材及文献中硫与铜反应实验的利与弊,用铜粉代替铜丝,师生共同参与对该实验的再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改变了加料方式,使反应过程中铜粉与硫蒸气充分接触,加快了反应速率,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同时确保实验的安全环保,充分实现了其教学价值。
选择氨气和氯化氢反应为体系,向50mL氨(气),分别注入30mL、50mL的HCl气体,用温度传感器和压强传感器绘制压强-时间(P-t)曲线、温度-时间(T-t)曲线,记录反应速率的变化;向体积相同的氨(气)中充入氯化氢气体越多,P-t、T-t曲线越陡,曲线最高点的△P/△t与△T/△t量值越大,呈现压强越大反应速率越大的现象。
使用摄影和视频定量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分析,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用这种方法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和金属枝晶的生长速率,获得了在反应过程中速率的变化数据,有助于实验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现象背后的实质。
通过分析烷烃同系物和金刚烷同系物的分子结构,建立分析金刚烷同系物分子结构的方法,强化对烷烃分子构象的认识,指出这两种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源于正四面体的对偶性质以及多面体对偶性质在立体化学中的应用意义,旨在为深化立体化学的学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首次将“化学反应历程”纳入教学。认为增加反应历程内容具有多重特殊意义,为相关教学和命题提供参考:一是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纠正教学中对化学反应某些想当然的错误认知;二是蕴含大量生动的学科核心素养;三是本内容紧扣现代化学研究前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志趣;四是本内容在化工生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强调在教、学、评时应对本内容把握好深广度,建议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使其教学价值最大化。
调研分析美国《科学维度:化学》(简称HMH)教材落实跨学科概念的具体做法。在内容组织上,HMH教材重视学科概念与跨学科概念的相互支撑,渗透跨学科概念的上位特征。在呈现上,以多种栏目设置和落实跨学科概念,创设多层次情境,并设计指向跨学科概念的活动与任务。这些做法对我国化学教材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