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1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9-09-05
  

  • 全选
    |
    目录
  • 罗玛
    化学教学. 2019, 41(9):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证据推理”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概念,但在科学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中,“科学推理”更为常见,前者则缺乏研究、概念不明,需深入探讨。从明确“科学推理”的内涵出发,以此为基础参照,结合构词分析,梳理、辨析“证据”的概念,探讨“证据推理”的内涵本质。它强调识别、获取和利用科学相关的证据,并体现科学推理的思维要求。据此,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 凌一洲,徐昳,戴加成,任红艳
    化学教学. 2019, 41(9):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是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与融合的重要动力,在化学史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素养的培育有利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学生通过了解多元文化的化学背景、共享化学成果的意义和全球性的化学问题,可以形成包容差异的心态、全球合作的意识和共同应对挑战的责任感。渗透国际理解素养培育的化学史教育以构建化学史坐标系为实施策略,在古今理解中把握历史方位,在中外比较中取长补短。
  • 张晓花,王伟群
    化学教学. 2019, 41(9): 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反思日记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记录着教师自我成长的轨迹。结合笔者书写化学教学反思日记的案例,介绍反思日记的特征、作用、形式、内容类型以及书写策略的心得体会,同时发现长期书写教学反思日记对个人的专业发展、对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
  • 王伟,王后雄,周建超
    化学教学. 2019, 41(9):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教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化学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实施突出体现其主动性不足、水平还不够高、评价机制对实施有显著性影响三个特点。对此,提出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标准水平的四条针对性建议,即加强教师课程标准实施的针对性培训,创造以课标为本的教学研评条件支持,构建增进课程标准理解的教研共同体,形成教师自发研读课程标准的范式,以期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研读与实施提供参考。
  • 陈博,王小玲,叶宗宝
    化学教学. 2019, 41(9):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自编问卷,通过群体抽样,对广州市三个区198名初中化学教师使用课程材料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9类因素在不同维度对教师课程材料使用方式的影响状况相同,即更多地诱发教师补充教学元素,而较少影响教师删减课程材料中的内容。“学情掌握”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三个维度都是主要因素,“班级人数”在三个维度都是次要因素,“硬件配套设施”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维度是次要因素。最后提出教师使用课程材料和课程实施管理方面的建议。
  • 周娟,姜敏,秦春生
    化学教学. 2019, 41(9): 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学化学课堂环境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探究高中生对化学课堂环境的感知与化学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中化学课堂环境与学生化学学习态度显著相关,对课堂环境感知较好的学生,其化学学习态度也较好。课堂环境中的平等、任务取向、教师支持、参与这四个维度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是改善高中化学课堂环境的两个重要因素。
  • 朱鹏飞
    化学教学. 2019, 41(9): 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增强现实(AR)技术促进学生化学微观结构知识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开展实证研究探讨高二年级学生学习《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时,AR技术对学生化学微观结构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AR技术对学生空间旋转可视化能力的发展影响不显著,而对学生学习物质微观空间结构知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刘雅丽,濮江,周青
    化学教学. 2019, 41(9):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模型和建模是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发展学生建模能力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标准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优质复习课“再探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探究如何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在教学中,以真实情境为背景、以科学探究为方法,以模型建构为过程,将真实情境、科学探究和模型建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建模能力,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 陈凯,邱吉宇,林佳依
    化学教学. 2019, 41(9): 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九节“氧化还原反应”优质课视频,运用S-T分析法和3C-FIAS互动分析工具,从师生实验操作和技术使用行为结构、行为动态、师生情感氛围、师生言语行为结构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在优质复习课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师生情感氛围积极融洽;有一定沉寂的比率;学生话语主要以教师提问驱动下一问一答式为主;技术应用比率不高;超过一半的优质复习课例中含有教师演示实验。由此提出若干教学建议。
  • 申燕,陈尚宝,邹志谱,姚毅锋
    化学教学. 2019, 41(9): 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探秘人体的呼吸”的项目式学习为例,对其教学实施流程、设计意图以及评价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教学结果及反馈对教学具体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此类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 梁弘文,武衍杰,黄丹青
    化学教学. 2019, 41(9):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化学教学情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优质化学教学情境的结构和特征,提出从孤立的情境素材事件到生成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流程:选择适切的情境素材;抽提学科核心知识或学科核心概念;完善情境素材结构。并以“工业制硝酸”真实情境素材为例。将这一设计流程付诸于教学实践。
  • 单世乾,耿秀梅
    化学教学. 2019, 41(9): 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批判性思维强调善于质疑、独立判断,基于证据、理性分析。利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注意以优选的批判性思维素材为背景,引导学生抓住矛盾、理性质疑;在此基础上凝练问题、明确研究任务;结合实验探究和生产生活事实,寻找证据,谨慎推理;在反思中进行综合性判断。以“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例,介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程序。
  • 沙琦波
    化学教学. 2019, 41(9):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九年级“生活中的酸和碱”教学为例,将科学探究活动贯穿于科学概念教学过程始终,设计了“生活初体验、感知酸碱物质”“品尝与触摸、找准认知起点”“指示剂测定、建立初步认识”“pH试纸测定、变定性为定量”“应用传感器、拓宽认知渠道”“自制指示剂、应用升华认知”六个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更加自主而积极地建构科学概念。
  • 伍强
    化学教学. 2019, 41(9):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就传统实验设计中水蒸气利用率不高及实验装置过于复杂等问题,用纯度与还原铁粉相似的超细钢丝棉代替铁粉与水蒸气进行反应,并对吸水材料和钢丝棉进行定量装配。实验设计具有装置简单、操作安全方便、现象明显、耗时短、实验原料价廉易得等优点。改进后的实验适合课堂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另对该实验演示效果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实验现象较为明显的原因。
  • 郭涛
    化学教学. 2019, 41(9): 7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教材中分子运动现象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实验设计了几个变式实验装置,分层次探究分子运动现象,扩大了实验探究的范围。实验巧妙利用医用输液管和普通棉线作为实验现象的呈现装置,明显放大了实验现象。实验装置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分子运动的轨迹,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 李德前,魏海,甘磊,朱玉忠
    化学教学. 2019, 41(9): 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长柄U形玻璃管的特殊结构,改进氢气吹肥皂泡、氢气验纯、燃烧及爆炸、氢气还原氧化铜等实验。改进后的氢气性质实验,增加了趣味性和安全性,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 沈银行
    化学教学. 2019, 41(9): 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阐释了如何运用手持技术和数字化实验,对催化剂的种类、用量以及活性三大因素进行实验对照和分析,从而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形成探究思路,理解探究实质,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 田长明
    化学教学. 2019, 41(9): 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的化学器材层出不穷,面对教材中化学实验仍使用传统的实验器材的现状,化学教师应该从实验的目的性、观察性和拓展性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相应的实验器材。以天平的使用、合金熔点的验证、中和反应的探究、蜡烛燃烧产物的验证等实验为案例,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两者之间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 李德庆,李研
    化学教学. 2019, 41(9): 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碳酸氢钠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在日常教学和许多教辅资料中往往认为是c(Na+) > c(HCO3-) > c(OH-) > c(H2CO3) > c(H+) > c(CO32-),但这个顺序是有条件的,并不符合所有情况。在对相关误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编程进行计算,可以看出碳酸氢钠溶液中各粒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在比较这类两性物质溶液中粒子浓度时应加以适当的条件限制才是科学合理的。
  • 邵传强
    化学教学. 2019, 41(9): 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历次浙江省化学选考试题,对比分析2019年4月试题的一些变化,反思当前教学过程、教学研究、教学测评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试题变革的积极导向价值,提出课堂教学要走出题海训练的泥沼、回归学科本质、外显思维过程、建构认知思路、凸显应用价值等教学建议。
  • 韩万中,钱明安,赵英新
    化学教学. 2019, 41(9): 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CO的电子构型特点出发,说明CO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解释羰基化法在精炼镍等工业上的应用原理以及CO中毒主要机理;以火法炼铁为例,收集自由能变和氧势图等热力学证据,说明CO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还原能力不同;从CO与酸性KMnO4溶液、银氨溶液反应的实验案例入手,探究CO的检验方法,并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