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期刊订阅
投稿指南
系统使用
联系我们
English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1-10
目录
全选
|
目录
Select
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柳秀峰
化学教学. 2015, 37(1): 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美国科学教育在实验教学、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测量评价 4 个方面面临的巨大挑战。要应对这些全球性的挑 战 ,仅 仅 靠 化 学 教 育 自 身 迎 接 巨 大 挑 战 并 不 可 行,必 须 依 靠 跨 学 科 间 的 合 作 ;单 靠 某 一 个 国 家 独 自 迎 接 巨 大 挑 战 也 是 不 可 行 的 ,必须依靠国际间合作;中国化学教育和中国科学教育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Select
化学课程中的能量与化学能量观——关于科学观念和科学观念教育的思考之六
吴俊明,吴 敏
化学教学. 2015, 37(1):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概述能量、能量观与化学能的基础上,讨论了化学能量观的界定、结构、特点和教育教学价值,化学课程中的能量和能量观以及化学课程中能量及能量观的教学;澄清了一些错误认识。
Select
突破衍射极限——探索纳米世界的超分辨显微技术
李德增,陈 波
化学教学. 2015, 37(1): 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并以此为背景围绕着如何突破衍射极限提高分辨率这一核心问题,通过衍射极限产生的原因、突破的途径及新型显微技术发展的历程及特点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更好地认识新型光学显微技术在探索纳米世界时的作用和意义。
Select
高一学生化学思维过程的差异及其培养策略研究
李 岚
化学教学. 2015, 37(1):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口语报告的方式研究高一学生化学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思维水平高低主要由思维过程的差异导致。提出了相应的 策 略 , 以 培 养 学 生 “ 分 析 与 综 合 ” 、“ 比 较 与 分 类 ” 、“ 抽 象 概 括 与 具 体 化 ” 的思维能力。
Select
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钱 胜,冯启能
化学教学. 2015, 37(1): 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参考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就重庆市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充分、细致的分析,从学科教学的角度针对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其他省市的高中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Select
初中生化学学习自我调节能力的调查研究
林 红,王菲菲
化学教学. 2015, 37(1): 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初中生化学学习中自我调节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初中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特征,发现兴趣因素、性别因素对于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自我调节能力与化学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并且提出提高初中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策略。
Select
关于化学课堂“有效共识”培训课程研发的思考与实践
陆惠莲,毛东海
化学教学. 2015, 37(1): 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化学课堂“有效共识”培训课程的研发基础;探讨了课程研发的意义和价值;重点介绍了课程研发的实践:确定“课程 目 标 ”、遴 选“ 课 程 内 容 ”、推 进“ 课 程 实 施 ”。
Select
PISA 的启示:探索从知识到素养的教学路径
杨 健,徐晓燕,金 弢
化学教学. 2015, 37(1): 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PISA 情境能帮助学生跨越知识和素养间的鸿沟。讨论了情境教学的系统设计,以及情境点缀、情境贯穿和情境统整这三种情境教学形式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中分别如何呈现,初步揭示了从知识到素养的教学路径。
Select
聚焦题型减轻备考负担 优化模式提高复习效率——南京市高三化学“题型专题复习”模式的创建与实践
经志俊
化学教学. 2015, 37(1): 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江苏高考模式之下高三化学复习的现状,依据化学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的命题特色,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着眼,建构“题型专题复习”模式,并以“元素化合物综合题”为例加以诠释。
Select
情境教学有效设问策略研究
周玉明
化学教学. 2015, 37(1): 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选择教学材料,巧妙安排教学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形式,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有效设问是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情境问题化和问题系列化这两个阶段的设问策略。
Select
初中化学微课现状、问题与思考——四川省首届微课大赛初中化学作品述评
张 军
化学教学. 2015, 37(1): 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川省首届微课大赛初中参赛作品进行了分类统计,以此分析了初中化学微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厘清的几个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Select
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设计——“甲烷”的磨课实践与教学体悟
王建军
化学教学. 2015, 37(1): 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简介并比较了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考虑“课题”的思想、观念、方法与知识线索、学生对课题的认知线索、教师的教学组织线索;要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设计活动吸引全员参与,提供丰富素材实现内容参与;引起学生深度思考是深度学习的重点;给予学生深度引领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引导学生深度拓展是深度学习的延伸。对合学课实践作了反思。
Select
化学教学中的比较逻辑——“氢键的形成”教学设计
王成秩,胡志刚
化学教学. 2015, 37(1): 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逻辑这一运用较为普遍的思维表现形式在化学教学设计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在对氢键的存在、形成、类型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学习中运用比较逻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易于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促使知识顺利迁移。
Select
一种新的海带提取碘的实验方法探析
伏劲松,李树伟,彭蜀晋,王 萍
化学教学. 2015, 37(1): 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带中提取
I
2
实验中存在的灰化、过滤操作时间长、萃取剂毒性大等不足进行了实验探析。实验采用蒸馏水直接浸泡海 带 、浸 泡 液 H2SO4酸 化 、H2O2氧化、石油醚萃取、碱水反萃取酸化提取的方法。实验时间由原来的 1.5h 缩短至 10min,实验现象明显、重现性好,非常适用于课堂演示及学生实验。
Select
二氧化硫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实验的改进
吴朝辉
化学教学. 2015, 37(1): 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二氧化硫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实验易出现异常现象的不足,经实验探究得出,用 CaCl
2
溶液替代 BaCl
2
溶液,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实验功能,并可 避 免 使 用 重 金 属 盐 ,使 实 验 更 环 保;所用二氧化硫溶液无须临时配制,有利于实验的准备与药品的节约。
Select
几个初中化学趣味实验及相关探究课题
叶燕珠,吴新建,张贤金,汪阿恋
化学教学. 2015, 37(1): 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选择实验内容时较少考虑实验的趣味性的现状,笔者分别从突出认知冲突情境以及贴近生活发掘有趣的探究课题两个维度出发,介绍了5 个简易、安全、现象明显、较受师生欢迎的初中化学趣味实验,并将其中两个实验设计成可用于探究教学的探究性课题。
Select
钠与硫爆炸反应实验的设计
王培明,齐俊林
化学教学. 2015, 37(1): 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拓展演示实验内容,利用塑料油桶、玻璃棒、燃烧匙、金属钠和硫粉等材料,设计了钠与硫爆炸反应实验装置及方法。利用该方案,可使实验能在安全可控条件下进行,学生能观察到反应爆炸时发出强烈的火光,同时又能避免反应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实践表明,该实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Select
补注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朱华英,刘怀乐
化学教学. 2015, 37(1): 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练习题“区别相同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列举分析了近 30 种较 为 简 易 、实 用 、安 全 的鉴别方法。并对教学参考书上提供的个别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Select
二氧化锰的用量对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影响初探
严西平,陈学东,钱 蕙
化学教学. 2015, 37(1): 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压强传感器技术测定了二氧化锰的用量与双氧水催化反应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能快速催化的二氧化锰与过氧化氢的质量比约为 1:3 ,现 行教材用双氧水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的用量过量太多。实验的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理解,同时可以增强节约药品的意识。
Select
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林耿辉
化学教学. 2015, 37(1): 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培养实验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调控实验课堂结构的密度、变换典型实验问题的角度、拓展学生实验过程的宽度、突破教材实验素材的限度、立足实验探究能力的高度等教学策略,能有效培养学生实验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Select
例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控制变量思想的方法
黎慧贤
化学教学. 2015, 37(1): 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控制变量的教学价值以及控制变量思想方法在教材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的体现。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控制变量思想在化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习用控制变量思想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分析要控制的相关实验条件。利用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控制变量思想;利用科学探究活动,培养控制变量思想;利用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思想;利用专题训练,反馈教学效果。
Select
例谈重视化学实验的细节问题
毛杨林
化学教学. 2015, 37(1): 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准确把握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通过日常实验教学和听课观察,分析了若干演示实验失败的细节处理过程,指出了尚未引起广大教师注意的化学实验的细节问题,如反应温度、药品准备时间、试剂的滴加顺序、振荡操作、金属的厚度与宽度、试剂用量、观察思维等,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Select
增进中学化学作业交流功能的实践与思考
叶永谦,张贤金,吴新建
化学教学. 2015, 37(1): 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化学作业的交流功能进行界定,阐述了研究化学作业交流功能的意义,分析了当前作业交流功能存在的问题。以苏教版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共价键 原子晶体”第一课时校本作业设计为例,介绍了校本作业中增进作业交流功能的栏目设置、优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些栏目。最后构建了教师整合信息、反馈信息流程图,就作业批改后教师如何将交流功能反馈到教学中作了探讨。
Select
命制化学实验探究原创试题的实践与思考
陈廷俊
化学教学. 2015, 37(1): 7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近年江苏高考化学实验探究试题的考查要求和命题特点,以铁元素及其化合物实验探究题的命制过程为例,阐述了命制原创试题的命题意图和操作程序。通过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结合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学生的答题错误,建议命制原创试题要关注材料的真实性、问题的层次性和思维的深刻性。
Select
基于 WSR 系统方法论的化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课时作业设计为例
朱碧雯,赵雷洪
化学教学. 2015, 37(1): 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 WSR 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工作步骤进行整合拓展,建立六步骤、三阶段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模式,并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课时作业设计为例,具体阐述该模式的应用过程,为化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提供参考。
Select
利用“模型法”突破工艺流程图题
黄海云
化学教学. 2015, 37(1): 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工艺流程图题中实例原型的提炼与概括,抽象出分析解决常见问题的策略方法,以形成分析式、归类式与程序式等模型,为解决工艺流程图题提供类比参考。在应用“模型法”协助学生解决工艺流程图题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绘制流程图,并逐步丰富与完善模型,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创新性。
Select
解读中考化学识图题
王荣桥
化学教学. 2015, 37(1): 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近几年百余份中考化学试卷,依据中考化学试题中识图题的功能价值,对其进行分类解读,从三个方面十个类型就试题特点、结构特征举例进行分析,彰显中考化学识图题的独特构思和考查价值,旨在引起对中考化学识图题的关注,对日常化学教学给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Select
空气负离子发生器及负离子发生材料简介
文吉槐,雷 才,张 迎,彭蜀晋
化学教学. 2015, 37(1): 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空气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其浓度被列为衡量空气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介绍了负离子净化空气的原理、负离子发生器及负离子发生材料的作用原理,以及负离子技术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并对负离子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展望做了简述。
Select
探析相对密度的含义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吴孙富,夏时君,沈素帆
化学教学. 2015, 37(1): 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说明了相对密度的含义是某温度和压强下某物质的密度与另一温度和压强下另一种物质的密度之比,说明了相对密度的使用意义的表达比较简便。指出了相对密度在使用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许多老师不明白相对密度的准确含义,二是相对密度在转载中逐步忽视了部分数据的测定条件。还就相对密度问题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建议。